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察并化解自己的“未完成情结”

(2012-08-31 22:49:27)
标签:

育儿

海澜

大化

宋体

未完成

分类: 咨询手记

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体验缺憾的经历,有的可以大化小,小化了,有的却始终无法释怀,最终它会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它便顺着导火索迅速引爆,制造一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影响或左右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我从自己的工作实例谈起:

实例一:海澜妈

父母工作很忙,妈妈当老师,她(海澜妈)从小就轮流寄养在奶奶家和姥姥家生活,没有固定的情感维系,而且这些老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在性格养成上她也没有固定的模仿对象。入小学时,她被父母接到身边,父母主要管教她的哥哥姐姐,她则有哥姐分工负责管教,无形中她是父母忽略的对象,哥姐的包办让她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机会。
    现在,她常常感到烦扰和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她孝顺父母,满足父母,可就是心里有隔阂,无法亲近他们。孩子承载着她的梦想,她对孩子的错误是零容忍,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孩子比较懂事,除了忍受妈妈的暴躁,有时还会安慰妈妈,每当这时,
海澜会很自责,也提出让老公和孩子帮助自己改掉乱发脾气的坏毛病,可是效果都是暂时性的。她知道乱发脾气不对,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为此,她苦恼不已。

实例二:木多妈

木多妈的早年生活不如意,生活贫困,孩子又多。父母几乎都没有挨过自己(亲昵的身体接触),她一想到小时候的两个生活细节(被父母“忽略”,遭遇伤害),就忍不住可怜自己,心疼自己。姐妹之间几乎没有玩耍,没有笑语,母亲随和健谈,可父亲脾气暴躁,家庭气氛的主色调仍是令人压抑的灰色,一家人在一起都是闷闷的。
    她知道自己有不少缺陷,平时特别注重自我学习,看教育和心理学书、通过网络与人交流生活和育儿经验、学习名家博文等等,在人际关系、夫妻相处等方面都得心应手,自我感觉也比较好,可就是无法容忍孩子的错误
……

实例三:核桃妈

核桃妈从小就热爱学习,可家里人无暇关注她的这份心思,更不要说对她充满期待了。初中毕业,凭自己努力考取了一所技校,接着是工作、结婚、生子,有着大多数人一样的人生轨迹。可是,求学上的失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只是转换了一种方式,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她有着这样的观念,只要她不偷懒,天天陪着孩子学习,孩子就一定会很优秀。可事实上,她太过失望,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这些妈妈有着共同的表现:早年生活经历对心灵有着创伤,对孩子的教育有着过高期待,零容忍孩子的成长性错误,她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家教方式不妥,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可心理学上的“未完成情结”,可以解释这背后的主要原因。童年时,她们缺少关爱、鼓励和关注,成年后,这份缺憾很难自行消失,往往是隐藏到潜意识当中,成为“未完成情结”,它像一粒种子,只要条件适合,它就会生根发芽。可悲可叹的是,孩子往往成为大人实现“未完成情结”的主要对象。这源于她们对“父母”绝对化认识和片面理解,她们认为父母是拯救者,完美者,应该成就孩子,完善孩子。为此,她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不惜时间、精力和金钱,可对孩子的表现却有着刻意要求和期待。言外之意,我对你做这么多,这么好,你就应该卓越,应该为我的成就感负责。在这些认识的前提下,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孩子稍有不如意,(成长性错误,也就是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不良状况,与孩子的年龄阶段有关,家长不能不加以区分)如不听话,爱动,成绩差等,她们就会大加批评、责备、抱怨,甚至失控,最终在孩子身上发泄出来,看着孩子弱弱受伤的样子,心里就像翻倒五味瓶,纠结得很!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小时候,父亲给我的感觉是严肃、不苟言笑、不可接近,母亲也常常缺席,我一直认为,童年的多彩和快乐全归功于奶奶一人。我就是带着对父母的不满和对爱的缺憾渐渐长大,这份不满和缺憾也在我内心潜滋暗长,无形中我有了这样的潜在心思: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要让孩子有我的遗憾, 至于如何去具体去做,其实自己心里并没有谱。因此,等我真的有了孩子,我并不是胸有成竹的妈妈。就算我是老师,又在北师大学教育,可这并不能想当然地为自己的家教水平增添砝码。因为我在成长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未完成情结”,一时还未能理性面对和解决它,而它却深深地束缚着我的心,早已对我的心态和家教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体会到,做父母,只能自学,但未必都能成才。

那么,怎样才能排除“未完成情结”的干扰呢?

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含义: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它们犹如一个个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见《登天的感觉》)

可见,这份“未完成情结”属于我们每个个人,一定是靠自己去化解,如果试图寄希望于别人,往往是孩子,则是我们的错误。

诚然,“未完成情结”是一份心灵创伤,一份内心遗憾,其实,换个角度讲,它是人生给予我们的礼物,打开它,也许我们的人生从此柳暗花明。这个礼物便是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再回到案例中,这几位妈妈首先要做的功课就是认清自己的“未完成情结”,并且要自己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是说由自己来完成这份缺憾。
    然而,要如何完成呢?再回到案例中,这些妈妈的内心缺憾主要来自于早期的生命经历,内心缺憾不相同,自我成长的任务也不相同。海澜妈,要与父母多沟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教子观念,除了感觉自己被忽略,是否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来做理解?手足情,他们的付出是基于爱,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他们呵护、帮助她的同时,也将她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给压抑了,所以,才会出现依赖感强、行动力不足、犹豫不决,改变的方法就是
生活中要给自己定些小目标,一次次去实现,去体现成就感,让自信的感觉回归,努力做自己的主人。木多妈,可梳理自己的生命故事(可参考我的博文一个故事中的“我”),回看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相处模式以及这样的模式对自己的影响,走近父母,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样做,是为了更深入、更全面、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父亲,进而重构亲子关系。核桃妈,她有个梦想就是学好英语,我就鼓励她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靠自己来圆梦,目前她在坚持学新概念英语。这些过程也许并不是一蹴而就,真正化解并放下,也非易事。但是,方向对了,就不要怕路远,坚持走,一定会走出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遗憾都会被归入“未完成情结”,遗憾之事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也可以重来,还可以以此为教训,从中激发向前的动力等等。

对“未完成情结”的探讨最终还归结于我们的心态,对待孩子,我们的心越纯净,也就越有能力调动自身的智慧,所谓静能生慧嘛。其实,凡事,同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