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8高考广东卷文学类阅读<河的第三条岸>鉴赏题评析

(2011-10-17 20:47:43)
标签:

杂谈

广东高考试题及答案如下: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6题,1、“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2、“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17题,“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2分)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1分)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还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2分)

18题,“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2分)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2分)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2分)

焚琴煮鹤的文学鉴赏试题

——08高考广东卷文学类阅读鉴赏题评析

河南省南阳市二中 郭成杰 473055

将一篇有着深刻寓意的象征小说当作一篇浅显写实的报告文学来命题,结果会怎么样?这个匪夷所思的问题,现在有答案了。08年广东省的文学类阅读理解题的命题人这样做了,广东考生也以2000个零分、两个满分的比例给出了结果。

其时正在为全国卷中诗歌鉴赏命题的混乱生气,广东某市的教研员发来他们的文学类阅读理解题。不看则矣,一看笑了:相比广东的命题,北京依然高明许多。

准确地讲,我觉得用焚琴煮鹤来形容这一事件非常合适。

材料选自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小说以“我”为视角,写了父亲在某一天忽然离开家庭,独自去大河上飘游,直到永远的故事。正如河流没有第三条岸一样,这个事件只能是虚拟的。作者为了让它显得相对真实一些,对一些比如父亲吃什么的问题做了一些设计——自己给父亲送食物。但是,作者立刻将这个细节忽略了:如果“我”经常给父亲送饭,在如姐姐为让父亲看外孙一家人都等不到爸爸上岸,“我”会跟着哭吗?——如果“我”经常送饭,当“我”担心爸爸衰老想要顶替他时,“我”用得着“等待着,等待着…”吗?这些忽略至少说明,“真实”对这篇小说并不重要。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标题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河,岸是人类立足之地。但岸只有两条——此岸和彼岸,并没有第三条岸。人类发明了船也就在河流获得了第三种立足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船就成了河的第三条岸。在《河的第三条岸》中,爸爸的船就是这第三条岸。

当然,这只是字面的意义。在《河的第三条岸》中,爸爸的船是有象征意义的,爸爸在船上的生活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看爸爸上船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爸爸上船时是什么样的,以爸爸在上船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上船前,“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显然,与其说,作者在这里什么也没有突出,毋宁说作者突出的是爸爸是一个平凡普通得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人。

上船时,作者强调了几点:一是爸爸要求船一定要用含羞草制造,二是爸爸什么也没有带上船。这里有明显的浪漫、自由,理想的元素。

上船后,作者强调了爸爸从来不曾踏上泥土、草地或者河岸一步。

爸爸什么也不说地上船,上船后坚决不再回归地面,表现了爸爸决绝的态度。

就这些内容而言,我们可以断言,爸爸选择的船上生活是一种和平凡生活完全不相同的生存状态,如果说生活在岸上是一种现实主义,那选择船上生活当然可以理解为浪漫主义,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强调要用含羞草来造船的用意所在。

然而,浪漫的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非全无代价,它要求你必须以与现实决裂为前提。所以,对于每个人而言,现实的难以割舍使得这理想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用小说原话,叫“从未发生过,也不会发生的事情”。作者在文中说“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这一困境是什么?就是对浪漫、理想、自由的追求和对割舍现实的恐惧。

在这篇象征色彩浓郁的小说中,有几个点是有份量的。一是船的含义,它代表远离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生存状态;一是爸爸选择的完全自由却也完全自我的生活方式;一是母亲所代表的受困于他人却是现实的生活方式;还有“我”所有的身处现实却向往理想的困境。

这几个点足够设计出以下题目:

1、“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的具体所指和象征意义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指的是父亲的小船。这条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状态。河只有两条岸,没有第三条岸,但有了船,人就在两岸之外有了第三个立足之岸。“河的第三条岸”既隐喻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化特征。

2、父亲为什么选择了在河流上独自飘荡的生活?他在小船上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说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作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

3、“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的“困境”指什么,请作分析。

困境是面对人生无法选择。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飘荡,也不能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放情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

然而,广东高考试题的命题及答案怪得不得了。

16题“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答案两点:1、“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2、“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送饭”这个点完全是作者为了使小说真实一些所加上的无关紧要的情节,却被拿来命题,一下子就将这篇小说的象征意味破坏了。

17题分析母亲的形象。其实,母亲的形象在文本中并不丰满,也不是主要角色,只是父亲的陪衬而己。然而,现在也弃“父亲”形象不用,让分析“母亲”,本末倒置。答案就更奇怪了,是从文本中摘出一些碎片组合。这完全变成了一种搜集信息的技术考察。这种作法实在是将高考变成应试教育的范本。而且,在《河的第三条岸》中,这个站在“父亲”反面的“母亲”在答案中居然被描述得那么伟大: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看来,作为她的反面,爸爸应该是批判对象了?“父亲”轻情吗?“父亲”欺侮妻子吗?这简直是胡扯淡!

18题考察“我”对爸爸的态度,这算是抓住了一个点。然而,这个点却被命题人代劳了。而留下的仍然是搜集相关的表示态度的信息材料。

从18题的命题来看,命题人并非不知道这是一篇象征意义的小说,然而,他仍然选择以写实小说的角度命题,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降低难度。从命题来看,难确实降低了,但是这还算是考察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吗?这和实用类文本有什么角度和难度上的区分呢?

焚琴煮鹤,糟蹋是动物,广东省的这种命题,糟蹋的却是人才,尤其是文学人才。我不知道这道题得零分的那两千广东考生是不是因为读懂了小说的象征性,却读不懂命题人怪异才不敢下笔的,然而我想,假若没有体会到这篇小说的象征意味,而是将其当作说明文来读,就是略懂文字的人,料想也不会得零分。

救救孩子!救救有一些才情的学生!

 

 

语文试题分析(现代文选考)

 

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高三中心组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选考的现代文阅读,这是新课标高考卷的最大特色,它实践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与鼓励。与2007年的广东高考卷选考内容相一致的是2008年的广东高考卷依然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查的重点依然是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的要求,体现了高考平稳的特点。

2008年广东高考卷选考部分分别为小说和科普文章,这是广东自主命题以来第一次考查小说阅读,也是第一次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科普文章。两个“第一次”构成了整份试卷的亮点,并且今年的两篇阅读文本均选自国外,一篇为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一篇为美国刘易斯·托马斯的《绝妙的错误》,均为名家名作。

长期以来,普通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材料均采用“散文”,去年广东新课程首届高考,在最能体现新课程实施变化的选考内容上,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散文作为考查的材料,实现了平稳过渡。由于散文的文体特点比较适合命题的各方面要求,一直以来都受到青睐,高考散文命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考试具有导向,特别是高考其强大的导向作用是任何考试都不可比拟的,在这种导向的作用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都落在了散文,加之高考作文的形式与散文非常接近,“读”“写”结合,“读”“写”互促,散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许多的语文教师一谈到现代文阅读能力,往往是以散文的阅读能力为标准。高中新课程成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章阅读的能力,去年全国课标卷把小说作为考查材料,开创了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新方向。今年广东紧追其后,首次将小说纳入考卷,对中学的文学教育是非常好的促进。

科普文进入今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及时体现了今年《考试大纲》的新变化,但有违于《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试卷反映我省语文教学实际”,“适用于使用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种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的命题指导思想。今年的3月底4月初各校才拿到《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在离考试时间只有2个月的时间里,广大的师生才知道新考纲的选考新增加了“科普文”。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高中课程学习为10个学段,即高三上学期已全部结束课程学习,下学期全面进入复习考试。以粤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只在必修中学习了3篇科普文;相反,小说的学习就丰富多了,不但必修有,而且选修也有一整模块。今年的高考把科普文与小说并列让学生选考,这是不对称,不等值的,因为科普文无论是学习时间上、学习数量上、复习时间上显然都少于小说,虽然作为选考内容是没有超出今年的《考试大纲》范围,但教师们普遍感到命题者不了解中学教学实际是有道理的。

下面就分别对两个文本的阅读题作逐一的分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的第三条岸》是一篇现代派小说,作者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1908~1967) ,巴西作家。1908年6月27日生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科迪斯堡一富有庄园主家庭,1967年11月19日卒于里约热内卢。早年在医学院学习,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毕业后任军医、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度被德国当局囚禁,后被交换回国,仍在外交部任职,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他的诗集《岩浆》获巴西文学院一等奖。1956年出版长篇小说《广阔的腹地:条条小路》和短篇小说集《舞蹈团》,引起轰动,很快被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传 。前者以东北部腹地为背景,描写土匪生活,既具地区特色,人物命运又有普遍意义,在小说文体与语言上进行了大胆革新,被誉为20世纪巴西小说的高峰。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萨加拉纳》、《初期的历史》等。

《河的第三条岸》有的翻译为《第三条河流》,原文有6000多字,试卷节选为约1500字(往年一般为1200左右)。故事讲的是一个本分的父亲在某天忽然异想天开地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挥手告别家人后,走向了离家不远的一条大河,不是远行也不是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舟河流上飘荡,只需要儿子送来的食物,别无他求。家人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白发染鬓的儿子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一定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父亲兴高采烈向岸边靠近,可是儿子却实在无法忍受仿佛来自天外的形象,在恐惧中落荒而逃。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要提炼出小说的关键词语的话,那就是:“孤独”和“等待”。余华曾经这样评述过这篇小说:“没有人了解父亲灵魂的失落;更没有人知道,这块土地已无法承载他那份深沉的孤独。”“灵魂被迫选择了孤独,孤独又选择了漂泊……时间变得毫无意义,生死也变得毫无意义,剩下的只能等待。”“等待的全部意义就是等待失败,无论它的代价是失去某些短暂的时刻,还是耗去毕生的幸福。”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具有象征性,带有某种神秘色彩,有点类似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多戈》,也有点类似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这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让学生有所了解,是完全必要的,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多元文化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但遗憾的是,“粤教版”高中教材并没有选编这类的作品,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类作品是陌生的,许多中学教师对超现实主义作品的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对这类作品的鉴赏。高考卷选用这类作品来让考生阅读,感觉有点苛求,有点脱离中学教学实际之嫌。大概命题者也考虑到文本的阅读难度太大,因此在命制题目时也明显回避了作品的主题内容和作品的艺术特色,但这种几乎撇开作品最主要内容、特色的命题思路,是否又有违于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与常规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文章略,敬请登陆下载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网下载)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答案①“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②“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能力层级D。

本题考查的主要还是对句子丰富含义的品味,而非参考答案上表述的“品位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父亲需要我”,既有表层的含义,也有深层的含义,它涉及作品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的虽然是一个句子,但它涉及的是对作品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父亲需要我”的表层含义比较容易把握。在本句子之前,作品写到:“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成问题,因为“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据此,考生不难得出答案:“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

“父亲需要我”的深层含义相对来说会稍难一点,不过只要懂得抓住本句之后的一些文字,也不难得出答案:“‘爸爸……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父亲”之所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举起手臂向我挥舞”,是因为我承诺父亲“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也就是说,继承他的追求。

如果考生答成:“因为父亲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的、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他需要我的关心,需要我为他送食物,需要我等待他回来。”显然是未读懂“父亲需要我”的深层含义,即未读懂作品的主要内容(父亲的“等待”)。

应该说,这道题的设计还是不错的。首先,参考答案所包含的两点,有难有易,不但难度适中,而且可以区分出考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内容上,也触及对作品主要内涵的把握。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 的等候。

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能力层级D。

从参考答案看,本题更像是人物形象的概括,而不是题目所说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母亲”在作品中是个次要人物,是个实实在在的母亲形象,不像“父亲”,已经是一个脱离了父亲概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考生对“母亲”形象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感觉到这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一个精心设计。对次要人物形象的读解,也应该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的常识。但试卷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却基本上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除“对‘父亲’的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外),这样的阅读要求,是否恰当?

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如果能将这些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不过,估计考生很难达到参考答案的要求,因为参考答案的表述也不是规范的人物形象概括。严格地说,参考答案既不是题目所要求的形象分析,也不是规范的形象概括。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阅读探究。探究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便说”,尤其是作为高考卷中的探究题。基于此,本题题干中有“请联系全文”的提示。也就是说,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答案必须从文本中来。本题虽是“谈谈你的看法”,但题目要求的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因此答案仍要回归文本,不能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探究。

本题应结合文本“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的描写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可知“我”对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的出走是有着莫名的兴奋和好奇;而从我悄悄带食物给父亲、老是念叨父亲的安危,“我们呼喊,等待”“我们都哭了”可知我对父亲是关心、同情、支持的;从我担心年迈的父亲身体,对父发誓要继承他的事业,到真正看到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而产生极度恐惧感继而落荒而逃的行动,可知我是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总体来说,“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

由于是个性化的解读,也可以这样作答:我对父亲的行为持支持的态度,但也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父亲的行为。在其他人都猜想父亲疯了,家人也远离父亲的时候,我仍然坚持“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并且一直陪伴着父亲,直到老。但对于我而言,父亲只是一个存在,一个符号而已,所以当有一天父亲突然向我靠近,我却害怕地逃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