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05-03 20:07:18)
标签:

分类: 大道无形

 

 

 

1912年,李守常有《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认为中西文化特色的不同,是在中国是静的文化,西洋的动的文化。(1918年7月《言治季刊》),这个看法当然是不对的。静是一种内修的工夫,是所有宗教内修工夫中的共法,中国儒、释、道三教自然也不例外。宋儒朱熹,由于辟佛,发现静的工夫易与佛老混淆,才主张用居敬的工夫代替主静,可是在重视实用的颜元看来,居敬与主静,只是字面不同,实质上仍相差无几。

 

由于道家主张无为,无为不只是就个人而言,而是包括整个的社会和政治的范围。因此“静”在道家,也不仅是就个人修养说的,而是达到无为社会和政治的一种方法。

 

 

(一)静乃天赋本性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淮南子·原道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

 

(二)如何能静

 

《庄子·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扰)心,故静也。”

  又《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周敦颐《太极图说》自注:“无欲故静。”

 

(三)静乃入圣工夫

 

周敦颐《太极图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陈白沙《白沙子全集·与贺克恭黄门》:“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又《与林光》:“诗、文章、末习、著述等路头,一齐塞断,一齐扫去,毋令半点芥蒂于我胸中,夫然后善端可养,静可能也。”(《南川冰蘖(niè)全集》卷末)

 

刘蕺(jí)山《静坐说》:“人生终日扰扰也,一著归根复命处,乃在向晦时,即天地万物,不外此理,于此可悟学问宗旨,只是主静也。此处工夫,最难下手,姑为学者设方便法,且教之静坐。日用之间,除应事接物外,苟有余刻,且静坐,坐间本无一切事,即以无事付之。既无一切事,亦无一切心,无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则放下,沾滞则扫除,只与之常惺惺可也。此时伎俩,不合眼,不掩耳,不上跏趺(jiā,fū),不数息,不参话头,只在寻常日用中。有时倦则起,有时感则感,行住坐卧,都作坐观,食息起居,都作静会。······会得时,立地圣域;不会得时,终身只是狂驰了,更无别法可入。不会静坐,且学坐而已,学坐不成,更说恁学?坐如尸坐时,习学者且从整齐严肃入,渐进于自然。”

 

 

(四)静乃三教传心要法

吕坤《呻吟语·谈道》:“三氏传心要法,总之不离一静字,下手处皆是制欲,归宿处都是无欲,是则同。”

 

(五)静的功效

 

《老子》:“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又:“清静为天下正。”

     又:“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庄子·在宥》:“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又《天地》:“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管子·业内》:“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又:“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文子·十守·守静》:“老子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

          又《守法》:“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故曰:勿挠勿撄,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是谓天道也。”

 

(六)静与敬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六:“问:静中有物如何?曰:有闻见之理在,即是静中有物。问:敬莫是静否?曰:敬则自然静,不可将静来唤作敬。”

又《朱文公文集·答熊梦兆》:“静坐而不能遗思虑,便是静坐时不曾敬。敬则只是敬,更寻甚敬之体。”

颜元《存学编》卷四:“敬字字面好看,却是隐坏于禅学处。······专向静坐、收摄、徐行、缓语处言主敬,乃是以吾儒虚字而做释氏工夫,去道远矣。”

 

(七)对主静说的批评(在此略去)

 

参看:“敬”、“无欲”、“慎独”、“虚静”各条。

 

                    ——《中国哲学辞典》韦政通著 2009年10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养生
后一篇:一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