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2011-05-03 20:07:18)
标签:
静 |
分类: 大道无形 |
静
1912年,李守常有《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认为中西文化特色的不同,是在中国是静的文化,西洋的动的文化。(1918年7月《言治季刊》),这个看法当然是不对的。静是一种内修的工夫,是所有宗教内修工夫中的共法,中国儒、释、道三教自然也不例外。宋儒朱熹,由于辟佛,发现静的工夫易与佛老混淆,才主张用居敬的工夫代替主静,可是在重视实用的颜元看来,居敬与主静,只是字面不同,实质上仍相差无几。
由于道家主张无为,无为不只是就个人而言,而是包括整个的社会和政治的范围。因此“静”在道家,也不仅是就个人修养说的,而是达到无为社会和政治的一种方法。
(一)静乃天赋本性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淮南子·原道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
(二)如何能静
《庄子·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扰)心,故静也。”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周敦颐《太极图说》自注:“无欲故静。”
(三)静乃入圣工夫
周敦颐《太极图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陈白沙《白沙子全集·与贺克恭黄门》:“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刘蕺(jí)山《静坐说》:“人生终日扰扰也,一著归根复命处,乃在向晦时,即天地万物,不外此理,于此可悟学问宗旨,只是主静也。此处工夫,最难下手,姑为学者设方便法,且教之静坐。日用之间,除应事接物外,苟有余刻,且静坐,坐间本无一切事,即以无事付之。既无一切事,亦无一切心,无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则放下,沾滞则扫除,只与之常惺惺可也。此时伎俩,不合眼,不掩耳,不上跏趺(jiā,fū),不数息,不参话头,只在寻常日用中。有时倦则起,有时感则感,行住坐卧,都作坐观,食息起居,都作静会。······会得时,立地圣域;不会得时,终身只是狂驰了,更无别法可入。不会静坐,且学坐而已,学坐不成,更说恁学?坐如尸坐时,习学者且从整齐严肃入,渐进于自然。”
(四)静乃三教传心要法
吕坤《呻吟语·谈道》:“三氏传心要法,总之不离一静字,下手处皆是制欲,归宿处都是无欲,是则同。”
(五)静的功效
《老子》:“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在宥》:“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管子·业内》:“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文子·十守·守静》:“老子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
(六)静与敬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六:“问:静中有物如何?曰:有闻见之理在,即是静中有物。问:敬莫是静否?曰:敬则自然静,不可将静来唤作敬。”
又《朱文公文集·答熊梦兆》:“静坐而不能遗思虑,便是静坐时不曾敬。敬则只是敬,更寻甚敬之体。”
颜元《存学编》卷四:“敬字字面好看,却是隐坏于禅学处。······专向静坐、收摄、徐行、缓语处言主敬,乃是以吾儒虚字而做释氏工夫,去道远矣。”
(七)对主静说的批评(在此略去)
参看:“敬”、“无欲”、“慎独”、“虚静”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