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

(2011-05-03 06:59:50)
标签:

养生

文化

分类: 大道无形

养生

 

养生是道家的思想,它的本义是想透过虚静浑化玄冥工夫,而达到天人、至人、神人的境界。(参看牟宗三《才性与玄理》第208页)但后世的道家,尤其是道教,养生的重点是在求长生。长生之说,原也是《庄子》里所本有的思想。从思想史看,儒家不但不主张养生,即连反对的意见也很少,可见儒家根本不重视这个问题。儒家当然也重视生命,但重视的不是生物性的生命,而是要求以德润身

 

道家和道教养生之说,除了一部分具有养身的价值之外,因养生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炼丹术,却含有许多科学的种子。

 

(一)养生之道

 

《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又《在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又《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文子·下德》:“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彭祖摄生养性论》:“是以养生之法,不远睡,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戒过多;勿极渴而饮,饮戒过深。······”(严可均说:“此秦汉以后养生家言,托之彭祖。”文见严辑《全上古三代文》)

 

《老子·养生要诀》:“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盖未见其有益也。”(此亦后人假托老子,文见严辑《全上古三代文》)

 

《吕氏春秋·贵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又《尽数》:“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存乎去害,何谓去害?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淮南子·精神训》:“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以养性(生)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天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得修(长)生也。”

 

《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

 

郭象《庄子注·达生》:“善养生者,各任性分之适而至矣。”

 

嵇康《养生论》:“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私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之,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絃(xuàn),无为自得,体玄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生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昭明文选》)

 

葛洪《抱朴子·极言》:“是以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辟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只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

 

梁寅(yín)《养生论》:“世之善养生者,大概先于治七情,舍乎七情而复有神秘之术者,吾不知也。圣贤之学,所以修其身者,亦莫先于治七情,是圣贤之学,即养生之术也。”(《皇明文衡》)

 

(二)养生的功效

 

《文子·十守·守静》:“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风,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非有其世,孰能济焉!”

 

嵇康《嵇中散集·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三)对养生学说的批评(此处略去)

 

参看:“仙”条。

 

                            ——摘自《中国哲学辞典》韦政通著  2009年10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