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道家·儒家)
(2011-05-02 09:52:20)
标签:
养心文化 |
分类: 大道无形 |
养心
养心之说,有儒家义,有道家义,前者重动重实,后者重静重虚。
《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者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此为儒家养心学说之始。
孟子存养之说,到宋儒有许多发挥,尤其是朱熹,讨论特别多,终点往往是放在与佛教类似工夫的辨别之上。
如《朱子语类》卷二十:“心是把捉人底,人如何去把捉得他?只是以义理养之,久而自熟。”又卷一一五:“问:向见先生教人于心上着工夫,数日来,专一静坐,澄治此心。曰:若如此,块然都无所事,却如浮屠氏矣。所谓存心者,或读书以求义理,或分别是非以求至当之归,只那所求之心,便是已存之心,何俟块然以处而后为存耶!”又《朱文公文集·答方宾王》:“心固不可不识,然静而有以存之,动而有以察之,则其体用亦昭然矣。近世之言识心者则异于是。盖其静也,初无持养之功,其动也,又无体验之实。但于流行发见之处认得顷刻间正当底意思,便以为本心之妙不过如是,擎努作弄,做天下大事看,不知此只是心之用耳。此事一过,此用便息,岂有只据此顷刻间意思,便能使天下事事物物无不得其当之理耶!所以为其学者,于其工夫到处,亦或小有效验,然亦不离此处。而其轻肆狂妄不顾义理之弊,已有不可胜言者。此真不可不戒。”
道家养心之说,可于《管子·内业》见之:“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又:“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毛泄,胸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业内》所说的养心工夫,显然是后来道教内丹工夫的渊源。
参看:“求放心”、“心”、“养生”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