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09.13今日书摘(当代教育家2022.06)

(2022-09-12 22:39:47)
分类: 读书

2022.09.13今日书摘(当代教育家2022.06

/铠心

1. 你看我们在家种地的这些农民兄弟,很少有抑郁的、自杀的,他们都是天然的快乐者,幸福人。为什么?因为种地是一件有预期的事,有预期就会产生动机;有动机,就会生成梦想和希望;有梦想和希望,任何事情都会变成一件快乐、有趣、让人乐此不疲的事。春天,我们把土地拾掇好,施上肥料,播上种子,浇上水,然后等着庄稼冒出地面。过一段时间,到田间一看,哈,发芽了,真高兴!然后是管理、服侍这些小苗。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季,看它们慢慢成长,开花,抽穗,结果。到了秋天成熟了,该收获了。你看,种地这件事,始终让我们处于盼望中,始终让我们处于兴奋中,还有什么事情能跟种地相媲美?即使冬天来了,不再劳作,我们也享用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起自己种南瓜的故事,又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还要规划明年春天如何播种,新的希望又诞生了!一个人,这一生,春、夏、秋、冬,始终充满梦想和希望,这才是正常人的生活。这才是幸福的人生。我在财富的世界里摸爬滚打,只有数字的追求,市场的吊诡,人情的淡薄,就是没有梦想和希望,所以也就得不到幸福。俗话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我抛弃了高薪回来种地,就是为了得到高兴二字。仅此而已。(种地对教育的启示  高峰)

 

2.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正是“我与你”的关系。在“我与你”的关系中,学生以第一人称和主角的身份来学习。这是邀致的学习。课堂教学是一种邀致,邀请学生参与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邀请来课堂进行有效学习的。很多时候,学生来到课堂是因为不得不来上这一节课。这种邀请表达了教师的乐观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师生互为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有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才会真实地发生。汪正贵

 

3. 我们要让组织适度失控,从平衡走向非平衡。有研究表明,在一个组织中,每年小于5%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保持组织的健康。平衡是宇宙的终极状态,是思维状态;而不平衡是系统成长的必要条件,不平衡才能变化和生长。鲶鱼效应与此道理相似。局部的变化和不稳定性,反而确保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局部的平衡反而可能会带来整体系统的死亡。整个系统通过支持其内部发生的变化而获得稳定性,这是平衡的悖论。对学校教育来说,保护自由必须从设立规则入手。规则与自由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在学校教育的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种现象:一种是自由的缺失,学生生活在管控之中;一种是规则的缺失,学生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还有一种最可怕的,即自由与规则双重缺失,在应该有自由的方面,管控过度;而在学生应该遵守规则的地方,却无序和混乱,学生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学生没有自由是可悲的,学生不会使用自由是可怕的。汪正贵

 

4. 教育不是商业、丁业、服务业,那么可不可能是农业呢?当然不是,但是我觉得教育最像农业,也应该像农业。叶圣陶先生以自己几十年的教育智慧揭示出教育属性的隐喻: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古罗马教育思想家普鲁塔克也曾拿教育工作与农业生产相比较,他说教师和校长要像农夫一样,教学要像种子一样纯净,如果土地非常肥沃,但农夫耕作不得法,那是长不出好庄稼的。教育是农业的隐喻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每一粒种子都不一样,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每一个果实也不一样,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农业是慢的艺术,慢工出细活,生长期越长越好,不能违背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一切珍贵的东西都是慢慢生长出来的;农业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制造的过程…教育是农业的隐喻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的原点:我们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器”;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园丁,不是工程师,也不是出卖知识的商人,更不是服务场所卖艺的艺人。教师应该像农民一样坚守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满怀对土地的敬爱、对种子的期盼、对嫩苗的呵护、对果实的耐心,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汪正贵

 

5. 路遥没有带我们探索深奥的道理,只是告诉我们:我们都是普通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狂涛巨浪所淹没。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但仍值得我们去努力。这是他的珍贵之处。一个小镇做题家的自述 殷涛

 

6. 老师的事情确实多,而且似乎、确实越来越多,要求也高,风险也大。现在孩子,骂不得碰不得,各种条条款款也多,做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如果处处躲着事情,拈轻怕重,事情真的来了,手足无措。但是你熬下来了,哪怕炼狱一般每天跟自己搏斗,你会发现自己武力值增强了,更别提当众讲话不怯场,嘴巴利索跟无良商家吵架也不落下风。做了班主任,要策划活动,修炼的是创意能力和组织能力;一个班级四五十号孩子、家庭,直系亲属就有小两百号,形形色色的人,复杂纠结的关系,又修炼了领导和协调的能力。一份对60岁以上的老人的专题调查,“你最后悔什么”?排名前三的是: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择了职业;63%的老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如果做了教师,是否有信心书写答案?人人企盼风调雨顺,多年之后,品味咀嚼的,却是那些有波澜的岁月。就像明星企业家回顾历程,艰难跋涉期最难忘。因为你在其中激活了自己,成长了自己。(教师成长,一场带薪的自我修炼 殷涛)

 

7. 保持成长的教师,除了收获以上,还能收获清白的良心,特别是随着年纪增大,最终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宴席散去,尘埃落定,反刍这一生,老师的内心是安宁的,宽慰的。“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一言蔽之,教师的成长,其实是带薪的自我修炼。(教师成长,一场带薪的自我修炼 殷涛)

 

8.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概念的例子,这种错误概念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槽。他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但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正如你将从后面的例子中看到的那样,很多老师发现,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对于鼓励孩子停止或大大减少不良行为很有效。当心逻辑后果

 

9. 逻辑后果,关注的不是“后果”,而是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学校是一个可以安全试错的地方,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是学校的责任之一。

一年级孩子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老师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就是在教会孩子有价值的生活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室里的问题会消失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高级,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意味着孩子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显然,这是需要训练的。训练,需要时间,需要大人的耐心。“温和而坚定”“尊重和信任”是最重要的原则。全课程教室生活:遵守规则与发展人格  常丽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