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长的性观念以及在家庭性教育中所持的态度,决定了家长是否会为孩子提供性教育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性教育。所以,开展家庭性教育,对家长大致有四点要求:第一,足够重视性教育,具有开展性教育的动力;第二,有积极的性观念,确保能给孩子积极的性教育影响;第三,具有与孩子谈论性话题、提供性教育的能力;第四,掌握儿童性发展特点,提供适龄的家庭性教育。家庭性教育中观念和方法的关系,是“道”和“术”的关系,前者主要指性教育的理念和原则,解决的是认知层面的问题,后者指性教育途径和方法,解决的是行为层面的问题,如果“道”的层面没突破,再多的策略方法也无法穷尽家长们面对的具体教育情境;根本上还需要从“道”的层面过关,“术”的层面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仅能使家长的一般家庭教育能力顺利迁移到性教育领域,还能让家长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发展出独特的家庭性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性教育效果。(更新家庭性教育观念
提升家庭性教育能力 苟萍
蔡小雨 徐海燕 马骋)
3. 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希望孩子有奋斗目标,但是自己却没有梦想和目标,每天只是围着孩子转。每一个家长都无法成为完美家长,但是仍要对生活有激情、有目标。当孩子看到家长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精气神儿,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产生奋斗激情。因此,家长做好筑梦人,要先做追梦人,让孩子知道“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做好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是家长的根本职责
孙宏艳)
4. 中国人对“家”的认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表示中国“终古无变的宪法的‘精神’”是“家庭的精神”,“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山钱穆指出:“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冈“家”是中国文明的柱石,“家”的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也需要生活在后世的我们不断探索。(先秦时期的家庭观念与家庭教育
徐娜娜)
中小学德育2022.08
5.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危机意识。教育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成长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没有人可以用“一成不变”来应对日新月异的未来。一个人的觉醒往往从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开始。当我们开始感觉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觉察到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不足以与时代对等,也就是我们开始有危机感的时候,成长也许就能得以保持。不仅骨干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力保自己不从名师沦为平凡的一员;普通教师也要有危机意识,以确保自己不被时代的洪流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自我追问:这节课,比起上一堂课有没有提高?这件事,比起以前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所改善?或是给自己这样的警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是不是更加热爱教育?今年的我,比去年的我是不是有了进步?(成长是一种不间断的努力
王维审)
6. 教师要有不间断的创造动机。优秀的人重视创造的机会,而普通人喜欢简单重复。因此,真正能证明自己优秀的,是你创造了什么,而不是重复了多久。有的老师忙碌一生,却没留下什么创新的成果,这就谈不上成长。教师要成为创造者,至少要有创造的动机,要有让每一次教育实践都不简单重复的念头。这要求我们对每一次教育实践都及时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筛检其中的问题,对经验进行弘扬,对问题进行修正,这样才能让“这一次”比“上一次”做得更好。当一项活动不被重复,创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教师有了创造的动机,就会感觉每一天都充满新鲜和期待,从而带给教育更多可能,也会让成长更加生动。(成长是一种不间断的努力
王维审)
7. 众所周知,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而知行脱节是其中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大道理”,学生们都懂,但在事情发生时,依然会出现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通过经历“体验一感受一明理一导行”品德形成的心路历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感悟,在表达和分享中提高认知,最后明理导行。成功的“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能帮助学生走出“知行脱节”的困境,实现知行合一,是一种更真实有效、更入心入脑的“心德育”方式。(活动体悟式心法班会课的原理和实施方式
张玉石 颜天丽)
8. 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人之成为人的教育,是人对最初生命意义的探寻。道德与人的生活是不可分离的,生活不能没有道德,道德是“生活之道”,尤其对孩子而言,他们是通过生活的过程来学习道德的。这样一个偶发事件,因为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的选择与思考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升华。没有成人化的高高在上,有的只是等待花开的耐心,潜移默化的润泽以及对孩子的无限信任。正如鲁洁先生所言:“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是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做’才能成人,人要‘成为人’,必须学习‘做人’,必须讲究‘做人之道’。”对小孩子而言,眼中有生命,脑中有怜惜,心中有分享,这也算做人之道吧!(心上开出一朵花来
杜娟)
中小学班主任2022.08
9. 教育需要一种大爱,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我们的孩子内心里都有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支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我曾经对一些青年班主任朋友说过:“你越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获;而你越是有感情收获,你就越想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越是全身心地投入,对教育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感受和思考,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成果;而这些成果又会鼓舞激励着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班主任工作中去。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生命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一生无悔。(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
陈建仁)
10.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实施精细化治理,推进班级管理改革创新,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更是改变目前班级管理水平总体滞后现状的必然选择。(班级精细化治理的内涵、价值、路径
李勤)
11.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意向效应”,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能增强人的自信心。问题学生比优秀学生更需要教师、同学、父母的信任和期待。小时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从一个相对优秀的学生变成了行为问题学生,这种心理落差之下,光靠内在的教育是不够的,也需要外界给予的支持。所以,我要让他感受到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依然很好。首先,满足他的需求,对其他老师和同学保密这次离家出走的行为;其次,在班级里多次表扬他,帮助他建立良好的班级形象;然后,发挥他工作能力强的特点,让他重新担任班级小干部。在运动会、游园会等历次活动中,让他承担小组领导任务,这样同学们也可以发现他的才干,帮他重拾自信心;最后,调整他的座位,让他坐在班级前列,更方便各科老师关注到他。在这一系列措施之下,大家对他的评价明显变好。(镜像效应解决学生行为问题的教育案例
舒揽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