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今日书摘
文/铠心
中小学德育2022.07
1. 时间是最为客观公正的标尺,它无时无刻不见证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闲暇时间的多少是衡量学生生命成长价值的重要尺度,对学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美好有着不同寻常的蕴意,同时也使得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在自由的时空中得以真正实现。换言之,人类要进人“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有充分享有闲暇并在闲暇中不断修炼与完善自己的品性,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自由的闲暇时间里,人才可能按照自身的特点来发展自己,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开发各种潜在的能力,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体会生命的美好,拥抱灿烂的未来,需要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更需要他们充分享有和利用闲暇。(闲暇时间的生命价值与教育实现
余勇)
2. 家庭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其作为社会的细胞,以缩影的形式反映着社会生活,也因此,家务劳动成为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主题的重要内容。通过家务劳动实践,能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学会体谅父母,并通过切身劳动为家庭做贡献,从而逐渐树立家庭责任意识。这种劳动自觉与责任意识的养成有助于涵养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其一生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主题课外实践探略
陆玲玲)
3. 让孩子自己握着方向盘,自己踩刹车,自己操控手动挡位,他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由和责任、放任和规矩的界限,从而自觉地“把控”生命的节奏。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坐在副驾驶位上给予他安全指导,在他“犯错”的临界点上踩踩刹车。有些孩子听话、认真,他们就像开着自动挡的车,总是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沿着既定的道路安稳地行驶。而有些孩子则像开手动挡的车,有时奔忙向前,有时遇阻换挡,所有的节奏,都来自于其自身对前路的考量。或许当他奔忙一阵的时候,需要换挡慢下来调整节奏;或许当他遇上美丽风景的时候,想要停下来欣赏自然。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把学业变成自己“想要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的事,学习才能长久坚持。这跟人生一样,很多时候,人生的路不应只是“竞技”的跑道,而是另一种充满意趣的旅程。教育亦如是。(让教育成为充满意趣的旅程
谢存)
中小学班主任2022.07
4. “利他”一词是由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孔德最先创造的,原意是“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利他”的内涵很丰富,凡是与“己”相对的都是“他”,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利”给予完全没有血缘、亲缘关系之外的人,那他就达到了较高的道德境界。利他品质主要是指班主任在满足自己的育人价值需求的基础上,尽心尽力地帮助受教育者,甚至可以不惜放弃自己的某些切身利益去助力实现他人的美好愿望;以完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我奉献的、不图回报的、亲近他人的、为他人着想的道德关怀、价值引导、责任担当、移情交心的亲社会行为品质。(修炼班主任利他品质,提升高品质育人境界
汪晓薇)
5.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传承与发扬奉献精神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认为是蜡烛,需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教师作为一项职业,兼具社会贡献与个人谋生的两种功能,他们有权利,也有责任追求物质的充裕,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奉献自己,还需要爱惜自己,善待家人。如果可以,希望教师可以做一只灯泡,照亮别人,但无须燃烧自身,给学生带来光明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电流供应,更持久地照亮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更光明的前景。(修炼班主任利他品质,提升高品质育人境界
汪晓薇)
6. 教育即交往。拥有交往智慧的班主任能更好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利他行为的有效性,进而加深对利他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提升交往智慧是班主任修炼利他品质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并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积极的关注和及时的反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以家境、性别、成绩等区别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特别是身体有隐疾或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诚信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两难情境。医生面对绝症病人会用善意的谎言安慰鼓励。班主任面对特殊情况的学生,除了用爱关怀,有时还需要理解他们的难处,巧用善意的谎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在班主任利他品质的耳濡目染中,亦逐渐滋长利他心灵,激发利他意愿,效仿利他言行。(修炼班主任利他品质,提升高品质育人境界
汪晓薇)
7. 埋怨家长太难沟通,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只改变。(郑立平)
8. “蛋壳心理”是心理脆弱不健全、抗挫能力薄弱、心理韧性差的体现,面对不顺心、不如意的挫败情境时触即破,诱发负面的极端反应。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逆境、挫折或压力时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或品质。高心理韧性者可以缓减不良因素对自身的负性影响,而低心理韧性者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抗挫能力高的个体更善于将自己从负面体验中脱离出来。这种心理脱离能够帮助学生在经历应激情境后有效地补充心理资源,在压力情境中维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保持对学习与生活的投入,进而维持幸福感。当代中学生往往个性鲜明而独特,自尊心与好胜心强,但又难以正视挫败,习惯性逃避,身心不堪一击。因此,一旦遇到挫败境遇,如人际关系不顺、学业成绩不理想、外貌焦虑过重、爱好与价值被压抑否定等,往往容易产生自闭怀疑、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自残等伤害行为。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7%,自杀计划报告率为7.3%,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7%。(深化挫折教育,增强心理韧性
陈孜)
9. 很多人认为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功课,而各种纪律规定应该以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为目的。因为老师们普遍实行的是以奖励和惩戒为基础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控制学生。然而,研究表明,除非教给孩子们社会和情感技能,否则他们学习起来就会很艰难,并且纪律问题会越来越多。在正面管教理论者看来,养育的艺术,一部分就在于知道何时放宽限制。通常,孩子们会帮你做出这种决定,既可能通过话语,也可能通过行为。当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我们便需思考自己的方式是否恰当。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学着改变自己,而不是尽量控制他人并让他们改变。如果你一直在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那么,你或许还没有考虑过你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努力让孩子去做什么来处理问题的可能性.(惩戒在左,鼓励在右
黄健文)
新班主任2022.07
10. 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运用情绪ABC理论,成为情绪的主人
潘思思)
11.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能发挥80%~90%的潜力。可见,激励有助于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李希贵校长曾表示,不是因为有了优点才鼓励,而是鼓励了才有优点。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孩子的需要早已不是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生存保障”起步了,而是上升到“感官愉悦”“能力延伸”,甚至上升到对“个性与尊重”的强烈诉求。因此,精神激励在当下初中生心目中有着神奇的“疗效”,用得好,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释放无限潜能(为双减赋能——双减政策下的班级优化管理
张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