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08.01今日书摘(班主任之友)

(2022-08-10 10:51:35)
分类: 读书

2022.08.01今日书摘(班主任之友)

/铠心

2021.03

1. 管好你的班,教好你的课。教师的名誉口碑跟所教那群学生紧密联系着。老师学生是一株树上的枝和叶,一荣俱荣、一枯俱枯。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实绩来说话,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本事,来塑造自我形象。每个学生的嘴就是一只喇叭,班级里的事情,他们是一定要向社会宣传的。既然客观事实存在,我们无权叫人家不宣传。这个宣传不一定全是好事,也会有负面的东西。教师要持续产生自己的教育力量,高大自己的形象,以上几个方面是一定得注意的。当教师要避免自我形象矮化  李本聪

 

2. 下午,我书写喜报,准备奖品,打算出其不意地奖励。以前,总是提前告知奖励方式,为引起孩子们的重视。每一次,孩子们都能认真准备,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一旦没有老师的奖励,做事又打回原形。发喜报,发奖品,拍照,传微信群,狠狠宣传做事有态度的孩子,就是想告诉所有孩子:努力,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不是为了外界的物质奖励,而是源于对自我的要求—我是一个有态度的人,我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我是一个自律的人!突然想通一个问题:教室不是优等生的天下,而是每一个孩子的舞台,他们都有历练、展示、成长的权利!人少的班级,可以经常开展“人人亮相”的活动;人多的班级,可以分组轮流展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亮相的机会。人人亮相,让“侥幸”无所遁形,更让每一个孩子牢牢记住“努力”的意义!人人亮相,让“侥幸”无所遁形 张文娟

 

3. “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是简·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教给我们的。受这句话的启示,在处理孩子们的错误或者纠纷时,我不会立马去归罪,而是会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帮助孩子们从错误中学得经验和技能。更何况,很多时候我并不认为孩子们之间出现的纠纷和矛盾能够上升到“错误”的范畴。由于孩子的经验和年龄等原因,他们必然对当下很多事情缺乏整体把握的能力,没有后果意识。所以,重要的不是如何惩罚,而是如何培养他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班会讨论”是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大家一起来回顾,集体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从各自的角度说出他们所看到的真相,正因为角度不同,也才会让孩子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因为倾听别人的讲述而得以跳出自己之前固守的单一视角,能够多角度地重新看到和审视事件,从而形成更趋向全局的眼光和思维。当孩子有了这样的眼光和思维角度,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成熟了。“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千万不要给孩子剥夺了。成人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比孩子们自己找到的方法更好,更全面。搭建好的平台,孩子其实可以是自己的老师,也可以是成人的老师。带着谦卑与欣赏,老师可以和孩子在成长。(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康活莉

 

4. 存在行为偏差问题的孩子(甚至包括他们的家长),对于周围的各种事件和情境往往也容易存在主观主义的敏感和“预测”,这会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引发相应的反应,并且进一步导致良性或不良的连锁互动。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时刻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去理解、呵护并且悦纳他们,绝对不能给他们“不被集体欢迎”的错觉。教师的“悦纳”也适用于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去看待孩子的“偏差行为”,寻找与家长的“共情”。当家校沟通出现问题,我常常这样设身处地:哪个家长愿意与自己孩子的老师为“敌”呢?与孩子的行为类似,那些敌意也许出于藏在自卑后的揣测,或是缺乏沟通之下的误会。而老师的理解,集体的接纳,更容易换来理解和敬重,确保家校这座桥的通畅。(家校共育,在因材施教的田野里精耕细作  胡静霞)

 

2021.04

5. 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情景模拟游戏特别适合它。针对班级的卫生问题,我发现语言上的提醒苍白无力。所以,给孩子们来一场别样的情景模拟体验吧。先给小朋友一分钟的时间,随意地制造垃圾、乱动桌椅。然后让小朋友排队巡视一圈教室,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间怎样的教室?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之后再让小朋友花两分钟的时间,齐心协力把教室整理干净,再让小朋友巡视一圈。这个时候小朋友会由衷地发现,这是一间干净的教室,我很快乐!孩子亲身体验两次不一样的行为带来的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他们想出保持教室整洁的方法:1.看到地上有垃圾,不管是谁扔的,我都把它扔到垃圾桶;2.离开座位就把椅子放到桌子的下面,保持桌椅的整齐;3.记住自己的值日,认真做值日。最后总结为“环境捡净扫”5个字,时时提醒自己。游戏中缔造童玩世界 周克秋

 

6.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创造了一个术语“成长性思维模式”,顾名思义: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毅力和心理韧性等等性格特征产生的影响力,提升智力,获得更大的成就。我们一起做了很多脑科学的游戏,理解大脑的神经网络,在活动中边玩边思,促使自己成为一名成长性思维者。游戏中缔造童玩世界 周克秋

 

7. 重构教育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C位”,这必然有个过程。要在物理时空上给他们一个位子,要在自然生长的时空中给他们一个位子,更要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的位子。从而,找到自己,找到自信、自强、自在。重构教育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C位” 潘照团

 

8. 童年对于每一个人无疑是重要的。作家苏童曾说,“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要的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光明,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更近一步认为,童年经历作为潜意识,是成年人一切行为的操控者。可以说,我们成年的一切表现,都可以从中找到童年的印记。回首来时路:优秀教师童年经历分析 迟毓凯 施佳文

 

9. 现在社会流行一个观念叫“原生家庭”,强调的是最初成长的那个家庭环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说,成长家庭中的出生顺序。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认为,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由于其出生的顺序不同而产生的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与不同地位,使孩子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方式适应生活。他的生活风格发展也受其影响。独生子女容易备受保护;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是优势长子,常获得最好的资源但也是最负有责任、力争做得最好的那个;第二个是压力下的次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发展其他优势或者采取破坏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比如:身体不好、学习不好、成为问题儿童等;最小的是极力超越的幼子,他们容易获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但力图通过证明自己实力而非依赖他人来获得权利。回首来时路:优秀教师童年经历分析 迟毓凯 施佳文

 

2021.05

10. 小王子说过:“如果你想造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如果教室的装扮来自孩子们与心爱的食物之间的痕迹,这不就是自然而然的渗透教育嘛!班级创意勤俭教育:清、调、补,促光盘 陈坚义 林兆发

 

2021.07-08

11. 无意间读书,读到的一个班主任就是一个善于营造良好“大环境”的人。因为她总是“松开紧握的拳”,感谢那些“不够礼貌”的声音,她总是格外关注那些“什么都不会的女孩儿”,总是关注那些“沉默的一群”,总是关注那些对自己有“低价值判断的人”,总是关注某个一不小心就被迫形成的“小聚落”。因为这样的关注,她打造了一个充满无穷活力与生机的大环境一无论是“什么都不会的女孩儿”,还是演“月光”的女孩儿,抑或是那些爱涂鸦的孩子,都在这个“大环境”中生活得有滋有味。她重新定义了“小聚落”与“大环境”的意义,重新诠释了“互补、融合与共赢”的真正要义。作为教师,除了能看到绝大多数幸福的孩子之外,还应该能够看到极个别孩子眼里的忧伤甚至愤懑,应该能感应到极个别孩子的瑟瑟寒心,应该能察觉到“小聚落”的脆弱、落寞和“形只影单”。要知道,每一个“掉队”的孩子都非心甘情愿,每一个“小聚落”的形成都非自然而然。如果有一丝可能,他们都愿意像鱼儿回归到大海那样回到“大环境”中。我有两个期待,一是期待某些“小聚落”能够尽快消失,如果真的无法消失,那么就期待深陷其中的孩子们能够以自身的行为和生长,独自形成一个充溢着正能量的“聚落”,成为大环境生机勃勃的一部分;一个是对“大环境”的期待,就是期待“大环境”能够理性地给每一个个体留下足够成长的空间,期待“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的教育的幸福。小聚落与大环境 樊吉福

 

12.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它的目的是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也促进全体学生更好地发展。个人认为对身心障碍的儿童既要包容他(她)的特殊,也不能一味地迁就放任;在有身心障碍的儿童的班级,既要重视特殊的个体,也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造势·组队·定制——融合教育下的班级管理三维模式 章爱芬

 

13. 我想,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可能就在于此:职能范围之内该做的事,努力到无能为力、感动自己;专业能力之外的事,点到即止,艺术留白,既保全家长的尊严,也留给家长独自生长的空间。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中的艺术、边界和赋能 孙亦华

 

14. 做教育久了,看见的或经历的教育现象也多了,最可怕的也最让人担心的是把“生”的做“死”了,而且是花大把大把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校园本应是生意盎然的地方,这里聚集着新生的力量,跳跃着新生的活力,舒展着新生的姿态,每一个生命体都蕴藏着他们自然成长的蓬勃气象,可我们的教育很少看到生命本身,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个创建目标和一条条标准。当一个个创建任务下来,一般的学校都会“逆来顺受”,完不成任务,达不成目标,这里扣分,那里通报,还与期末办学质量评价挂钩,牵系全校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教育,别把生的做死,潘照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