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06.27今日书摘(新班主任之友)

(2022-06-27 20:34:32)
分类: 读书

2022.06.27今日书摘(新班主任之友)

/铠心

2022.10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沿着这些问题去调整情绪和思考问题,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比教师单方面的批评和说教更有用,教育的效果也更持久。小学生同伴交往冲突分类化解的策略研究 刘晓蓓

 

2.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教育者不能轮流单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教育者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教育任务。他极力主张教育者及早创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学生集体也成为教育全体学生的力量。小学生同伴交往冲突分类化解的策略研究 刘晓蓓

 

3. 台湾医学家赖其万教授写过一本《话语、双手与药一医者的人性关怀》的书,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每当年轻的医生问我,30年的行医生涯里最重要的心得是什么,我总会说:“我开始知道‘说病人听得懂的话’有多么重要。”医生跟病人交流,说病人听得懂的话,目的是让病人了解病情,理解病因,知道治疗方案。教育工作者每天跟学生打交道,尤其是教年龄尚小的学生,更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我想,要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就应该从讲孩子听得懂且喜欢听的话开始。讲孩子听得懂的话 金慧娟

 

2022.13

4. 简单是高效的前提。举个例子,很多班级都有小组,但大多数小组仅仅是为了合作学习而组建的。其实,小组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大量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完成,比如卫生保洁工作。如果把保洁工作作为小组建设的一部分,就会既简单又高效一以小组为单位承包班级的保洁工作,由小组制订保洁岗位职责、安排保洁时间以及检查与评价反馈,所有的管理流程都在小组中完成。小组自我管理、集体维护,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这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去中心化”理念。一个班级不能只有班主任一个中心,当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中心,有机会为自己做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之间再以情感、规则或文化相链接,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强大集体,其中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这些理念与管理中强调的“激活每一个个体”是相通的。毕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发展每一个学生,离开学生个体发展谈班级管理是没有意义的。(当班主任遇见德鲁克 陈宇

 

5. 说到管理,有一个最基本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理念,就是“有效”。这把很多人对优秀班主任的理解颠覆了。我们一般会用“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关爱学生”等语句来说明某个班主任优秀。这些描写都是在讲“态度”。当然,工作态度很重要,但并不是态度好就优秀。德鲁克在其代表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有效的管理者“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扎进去”“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德鲁克指的“成果”,就是贡献,就是要实现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开展工作。德鲁克的目标管理至今仍然是管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班主任做管理,目标是什么?是发展学生。这就意味着,所有与发展学生无关的活动都是无效的。一位班主任如果在做事之前总是先思考“我做的这件事与发展学生有关吗”,然后才去想“我可以怎么做”,最后再想“我这样做达到目的了吗”,这样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管理者。当班主任遇见德鲁克 陈宇

 

2022.16

6. 班主任工作琐碎,个别学生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要认识到,学生的许多“问题”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生理”与“心理”使然。作为人生导师的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阶段性、持续性、反复性,进而系统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或者说在学生成长的各个关键阶段,面对各种困惑时,为他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付诸行动提供支持一即卡佳·安德烈森所说的策动。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全面的谋划,只是命令式的统一要求,势必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伤害学生。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必须成为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榜样,必须反复提醒自己,学生终究是不成熟的,因为不成熟,才有成长的可能。位好的班主任,必须接受学生的种种不成熟,以各种方式鼓励与鞭策每一名学生进步。(作为人生导师的班主任 凌宗伟

 

7. “井”字形排列容易使学生内部产生“阶层”。坐在教室前排、中间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监督、关注与辅导,后排的孩子却没有如此幸运。有学者认为,教室中存在着“活跃地带”(即前排和中间位置)和“非活跃地带”,教师对处于“非活跃地带”的学生的辐射较弱,他们得不到足够的暗示和反馈,容易行为散漫、反应冷淡,逃避、不参与课堂活动。时间久了,自然就产生了“阶层”。拿简单的课堂提问来说。遇到较难的问题,教师往往会将目光转向“活跃地带”,甚至直接盯着某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眼睛;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才会抛给“非活跃地带”的学生。教师无意识的目光会被学生敏锐地捕捉到,形成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最终沉淀为某种隐形的“标签”。不客气地说,大多数学困生从不奢望被调到“活跃地带”,他们几乎习惯于在“同阶层”内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相反,那些在前排的学生却如履薄冰,担心成绩下滑而被“阶层”淘汰。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告诉各位班主任,调座位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以人为本:教室空间的管理之道  邱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