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04.14今日书摘(班主任之友)

(2022-04-14 21:51:18)
分类: 读书

2022.04.14今日书摘(班主任之友)

/铠心

2021.05

1. “无效的成功”在教育教学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作为班主任,往往怕学生出错,因为学生的失误暗示着我们管理水平不佳,不但丢面子,丢考核分,在领导面前也不好交代。为了让学生不出错,我们或多或少会包办。不可否认:包办确实可以减少学生犯错、扣分的概率。但这种不犯错误是因为学生没真正做事,这种管理和教育方式并不会带给学生思考和进步,对学生成长而言,这种表面的好纪律、不扣分是无效的。事前三问,杜绝无效的成功 勒春芝

 

2. 力所能及的劳动真是开启家庭教育的引擎。家长适时地学会放手,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劳动中提升家务能力、养成合作意识、萌生感恩意识、提高自主意识、增强适应能力,让劳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何乐而不为呢?劳动教育,开启家庭教育的引擎  曹加明

 

3. 当梧桐树在阵阵秋风中,将棕黄的叶子铺满篮球场,我就知道,秋天已向我们捎来问候。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日渐阴冷,我的心情会经常莫名地低落。可当我在校园小径旁停下匆忙的脚步,俯首弯腰,捡拾起一片片落叶的时候,就像在拆一封封来自远方的信件,就像在回应大自然的召唤一样。见信如面,在我眼中,秋天是如此曼妙,在一挑一检间,我的心也随之变得温暖起来。你有一封来自秋天的信  周艳芳

 

4. 教师对教育策略和教育情境的创设,都可能无中生有。但教育中的“谎言”一定要有职业的倾向性:最好立意于对学生的期待、激励、关怀等正向需要,给学生带去心理上的抚慰、情感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支持,唤起的是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向上的欲望。只有这样的“谎言”,初衷、过程和结果才能完美统一于“善”。但“谎言”偏离真实的程度和事前、事中、事后的处理都更需考究。像案例中老师给学生“挖大坑”的做法,给人极大刺激,不但会在客观上挤压教育事件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影响,甚至留下“后遗症”:在以后的教育生活中,无论教师是对其正面行为的激励还是负面行为的抑制,学生都有可能因为这次“经验”,对其真实性进行审视。学生的这种分心,无疑会使之处于不在教育现场的状态,削弱教育效果。在教育生活中,老师跟学生“说谎言”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老师创设教育情境,不能只追求教育过程的快、效果的深刻和震撼,而忽视了背后的教育伦理、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冒险的教育行为,可能暗藏教育风险。警惕教育冒险背后的风险 钱卫东

 

2021.07-08

5. 或许是我有点矫情,但我总是觉得,有些事情,我们真的需要帮学生理清楚。参加信阳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时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班级管理故事演讲,大部分的主题都是“师爱”,以至于评委在点评时直言:“我们的师爱是否有些泛滥,除了爱,就没有别的可讲了?”然而我听到的每一个关于“师爱”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同学的成绩越来越好,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等。“成绩越来越好”成为对爱的报答和回应,但如果他或者他们做不到呢?这份爱会不会转而成为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果连爱都不能单纯无条件,我们的孩子该去哪里寻找真正的快乐?有条件的师爱泛滥,无条件的师爱匮乏,或许不是在老师心里匮乏,但在学生眼里一定是太少了,他们需要相信老师也会无条件地爱他们。我们指责孩子们没有良心、不懂感恩,我们也委屈,我们自认为无条件的爱,为什么就变成了孩子们的压力,变成了需要用成绩和成功来交换的条件,其实,一方面是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反思不够,另一方面,爱也需要表达吧,作为老班的我们在保留自己的威严之余,是否也可以撒撒娇,请孩子们相信:至少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老师也可以像“李焕英”一样只是爱你,只是单纯地希望你们幸福和快乐!那些成绩和成功应该成为快乐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原材料。师爱,可以成为甜蜜的负担,但前提是要甜蜜,而不是苦涩的交换。(师爱,当如是泛滥 齐丹)

 

6. 《教师法》第七条第四项明确规定教师享有按时休假的基本权益。但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决策都需要沟通才能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沟通的及时性,进而降低工作效率,造成不必要的后果甚至无可挽回的损失。教师应该有适当区分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意识。但事实上,随着通信技术的发达,我们生活在了一个上下班渐渐模糊的时代。互联网经济学者,前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老师认为,如果是体力劳动,是可以切分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但如果是脑力劳动,你就很难切分。这是现实。班主任应该24小时开机、在线吗?  钟梅

 

7.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当班主任也可以兼顾家庭 赵凤金)

 

8. 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一个没有活出自身价值的教师,一个不快乐的教师,一个不会自我关怀的教师,又怎么能够让学生相信我们那些关于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的指导呢?你希望学生是多元的,那么你就要让他看到多元的可能性和存在性。你自已人生的丰富程度与你对不同角色的驾驭能力,决定了你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对生活平衡的把握。班主任家校角色冲突的平衡之道  林小丽

 

9. 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谈到年轻时的他,因为责任心太强,总是把自己的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每天接诊到晚上八九点。太太抱怨他,他自己也很是疲惫。主任却说:你的麻烦和时间有关,而且是你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关我的事。”三个月后,他突然意识到,主任说得没错。“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我自己负责。”前置、规划、复盘——让我拥有更多的时间 杨芳芳

 

10. 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人与人交往的准绳,这自然也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哪怕他还是一个孩子,都应该明白:尊重别人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这样做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底线教育”。(底线教育不可少 吴小霞 赵杰志

 

11.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总是以控制者的角色出现的。陆有铨教授认为:“任何控制都是教育的大敌。”我们越是控制学生,越会激起学生的反抗精神,这不但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更糟糕的是事情往往会走向反面。也就是说,控制不会真正改变学生随意讲话的现象,它永远不会带来真正守纪的学生,只会让班级出现更多不守纪的学生。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一书中提出:“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的、总是被像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是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的。”一个缺乏自尊的孩子,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怎么可能拥有集体责任感?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根源往往在于缺乏自我管理的机会,家长与老师对孩子事无巨细的控制,就是损坏的外因。如果成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孩子在主宰自己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对自己、他人及集体的责任感,不断发展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失去自由,不能成人。”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与强迫。自由不是目无规则、信马由缰,而是不受制于他人的意志。赵汀阳教授在《论可能生活》中指出,自由是追求一切价值的基础,但自由不是空泛的,而应理解为实质性的个体“主权”,包括否决权、选择权、创造权。基于这些观点,在班级管理中,“赋予学生自由”可以理解为一让学生在班级事务中拥有自主选择权与决定权,拥有自我管理的机会。(自由的学生最守纪律  应国栋

12.  很多班主任会有这样的担心:给学生太多的自由,会不会养成他们不守规则、为所欲为的坏毛病?这既是对自由的曲解,也是对学生自我管理的不信任。王永明在《自我管理与人的生命存在》中提道:“自我管理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活动,是出于人自身高级的精神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旨在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因此,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自由的学生最守纪律  应国栋

13. 赋予学生自由不但需要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更需要无比坚定的内心信念。因此,对于大多数班主任来说,似乎更倾向于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因为这明显更为简单而便捷,如果不远虑其产生的效果,它所付出的管理成本似乎更低。无可置疑,用几句话来布置班主任的要求,显然会比花上整整一节课来进行班级讨论更为“高效”。作为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自由的价值,其思维就会表现得极为简单,简单到只是严加控制,一种控制行不通,仅仅是换一种控制方式,却不会反思控制本身就是行不通的根源所在。卢梭在《爱弥儿》中提道:“只要把自由的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给学生自由确实比控制需要更多的技术含量,但如果理解透了,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在教育中,自由就像飘散着的空气一样,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但绝对不能缺少它。教育对自由的需求犹如人类对空气的依赖,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首先必须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守纪的人。自由的学生最守纪律  应国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