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今日书摘(班主任之友)
文/铠心
2021.03
1. 阿让18岁了,终究没有按照我完全的期望去成长,也没有出现我期望的努力学习的局面。理智的时候想想,这样也很好,我其实是个贪心的母亲,而他却是一个独立成长、独一无二的个体。(阿让的非典型成长
范纯静)
2. 我放平心态,再也不用凶狠的眼神盯着他了,也渐渐找到和他相处的舒服的方式,开始用欣赏和柔和的目光看他,不着急去改变他,而是学会接纳他,真诚地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认可和关注。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着急否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施予援手。亲其师,信其道,我用柔软的姿态靠近他,用真挚的心走近他柔软也是一种力量,我愿意用这样的姿态慢慢陪着他成长!(柔软也是一种力量
胡瑛)
3. 从此,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微笑。就算一千次跌倒,也要一千零一次笑着站起来。就算痛得掉眼泪,擦干眼泪还要继续微笑。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会更乐意笑着面对你,更愿意亲近你、信任你;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才会微笑着拥抱你。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微笑,没有什么能阻止一个人微笑着坚定前行。(老师,你怎么不笑呢?
彭献)
2021.04
4. 志愿填报书上的每一所学校,无论它录取的分数线如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一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一样。(每所学校都有存在的道理
张国辉)
5.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一场修行!孩子成长路上,助力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每个因素都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主阵地,而学校、社会只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这诸多因素中,任何角色都不可缺失,亦不可缺位,更不可越位,只有他们互为倚仗,才能共生共长!(小林的辍学
郑光平)
6. 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读职高、中专就等于放弃了读大学的梦想,这完全就是错误认识。真实的情况是,百分之七八十的职高生、中专生都会在毕业后继续升人大学深造,他们的升学之路同样畅通。即使未能进入大学,就读职高、中专同样能实现人生梦想,并将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日益发展的中国正渴求着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职高、中专毕业生正是未来的主力军。许多职高生、中专生还能通过参加各类各级别的技能竞赛,闪耀自己的梦想。(每一种选择,都是选择梦想
曾飞虎)
7. 学校举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们班预选赛上各个小组选派的选手正大显神通。“我要去开塔车。(同学们笑)大家不要笑我。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个读书的料,当然不是说我以后不努力了,只是努力也很难有更好的成绩。但开塔车我很适合,我身高中等,坐在塔车里不辛苦。我协调性也好,动手能力不错。最重要的是,比起背书,我更愿意干活。(同学们大笑)而且,我还有学习资源。”小林同学很认真地说,“我爸就是塔车司机,一样能把生活过好。”坦诚对待自己,自身的优缺点剖析清楚明了;懂得尊重自己和自己的梦想;甘于平凡,敢担责任小林朴实诚恳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我为他的发言取了个题目:小梦想同样伟大!(每一种选择,都是选择梦想
曾飞虎)
8. 要想让学生能真正认识自己,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不要凭感觉下结论;要在发展中认识自己,不要凭一时表现下结论;要在综合评价中认识自己,不要凭单方面意见下结论。我们要多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准确判断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一次事情做不好,不等于下一次做不好;这个时候做不好,不等于未来做不好。人是会成长会进步的,性格也是逐步养成的。学习本身就是磨炼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活动可以换着花样进行,学生自然就能够在成长中发现更真实的自己。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听取意见,学会综合评价自己,不要偏信一家之言。多向有生活阅历的长辈和师长请教,多进行反思,诚恳而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定准自己的位,选好自己的专业。(每一种选择,都是选择梦想
曾飞虎)
9. 有人说,中考不需要规划,成绩决定一切。但我想说,生涯规划,不仅仅是选择一所学校,更是在择校的过程中学会多维思考,学会理智选择,学会关注自我,做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我还想说,那些因成绩不理想与优高无缘的孩子,或者因发挥不好而落选的孩子,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能否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既然未来已经向你发出邀请,为什么不满腔热情地拥抱她?因此,虽然对方学校不需要,我还是会给“丑小鸭”们手写一份推荐信,让他们带着美好的祝福走进新的学校。真心祝福每个孩子在中考择校时,拥有不被打扰的心境,勇往直前的态度,迈向未来的格局。(令人心动的offer
费颖)
10. 学校的魅力应该在于:将不同性格、性情的人汇集起来,一起梦想着、实践着人生的渴望。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戏剧的制片、导演、主角,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一体现“成才”教育;每个人又都是别人人生的场记、灯光或配角,有义务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一凸显“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成才先成人。这也是为什么称有能力、有素养的人叫“人才”,而不是叫“才人”的原因。成人意味着学会协调彼此不同的渴望、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频率。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在“成才”上,更要着眼于“成人”,在这个基础上,发现并保护他在某方面的好奇心,“关心、爱护甚至是精心培养”,促其个性可以得到最好的伸展。(站在分数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刑奇志)
11. 罗马只有一个,但每个人心中的“罗马”却不一定相同。去罗马的路线当然不止一条,但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谁又说得清当下哪一条路线才是最优选择呢?走着走着,视野变了、心境变了、遇到困难了、发生问题了…此时再回头望去,当年若是换一条路走会怎样,徒留一声叹息。(老师,我该怎么选?——关于学生选课与志愿填报的思考
樊晓薇)
12. 回首自己身边的一届届学生,我渐渐发现—一真正决定一个人一生走向的,从来就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选择,而是一连串具体的选择。如果一个孩子每次面对选择时,都是麻木或茫然的,说明他既不了解自己的现状,也不在乎自己的未来。如果一个孩子每次面对决策时,都会焦虑不安、犹豫不决,说明他既缺乏前行的勇气,也缺乏承担的信心。如果一个孩子在确定方向、踏上征程之后,一遇到困难就想到“掉头”,说明他既没有全力以赴的诚意,也缺乏背水一战的决心…遇到挑战时能否沉得住气、吃得了苦?遇到挫折时能否积极乐观、包容豁达?…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缺乏关键品质的人,即便被一路护送到理想的大学,也会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意外翻车。而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即便是错过了一个路口,也不会浪费掉整个行程。(老师,我该怎么选?——关于学生选课与志愿填报的思考
樊晓薇)
13. 范梅南说:“教育的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问题学生表面桀骜不驯,但内心渴望尊重。高声压制,不仅会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会激化师生冲突。师变则生变。我发现“低声”交流,能帮助我在冷静中聚焦并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经营师生关系,搭建温馨家园
罗朝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