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育女经(一)
(2013-02-28 22:15:09)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理咨询 |
常常有家长问我是怎么做到让孩子轻松学习又学得好?我们不陪读,更不在外奔波上课外辅导班,女儿初中提前考入四大名校的上海理科班,高中提前被北大录取,没有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励竞争让许多朋友羡慕,当然他们更羡慕我们和女儿相处的关系。今年(2013年)春节我 和先生远赴重洋去纽约陪伴女儿,重温了一家三口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光,女儿从小到大点点滴滴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深挖地基】
我认为0到6岁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就像造房子一样,地基打得深,未来想造楼房、别墅都可以。
女儿出生前,我在一些公共场合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父母没有即刻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大哭大闹甚至躺倒在地,最后往往是父母屈服了。当时心想将来我有了孩子可不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从女儿2、3岁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用延迟满足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自制力。
有次和女儿一起玩积木,女儿看到桌子上放着橘子。
“妈妈,我想吃橘子”
“好啊!你看,现在指针在3这里,我们等到指针走到6那里再吃橘子好吗?”女儿还不识钟,我比划着分针位置让女儿等15分钟,女儿点点头。
20多年前我并不知晓心理学上那个经典的糖果试验,但是我知道孩子是否有自制力对未来发展有多么重要,这是孩子以后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基础。
好多人都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太自我中心。独生子女哪家不宝贝?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有要求尽量满足,有好吃的先尽孩子吃个够,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当就容易养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女儿小时候我曾经很纠结,想宝贝孩子又不想养成孩子唯我独尊的习惯。有次看到女儿喜滋滋地吃着草莓,我突然有了主意。
“囡囡,草莓好吃吗?”
“好吃!我最喜欢了”
“你爸爸也喜欢吃的。爸爸上班很辛苦要增加营养。这盆草莓你吃一半,留一半给爸爸吃好吗?”
“好的”
女儿在盘中划了条线吃掉一半。我注意到她时不时朝那半盆草莓瞄瞄,嘴巴吧唧几下,知道她心里很想吃。傍晚她爸爸进家门鞋还没有来得及换好,女儿就端着草莓迎上去。
“爸爸吃草莓”
“草莓?不是你喜欢吃的吗?爸爸不吃,你吃吧”
“不行的,妈妈说你上班辛苦要增加营养,爸爸吃”
我先生很聪明,立刻明白了我的意图。
“妈妈草莓吃过吗?”
“妈妈没有吃”
“妈妈也很辛苦的。这些草莓爸爸吃一半,剩下的给妈妈吃好吗?”
我在房间听得真切,当女儿将草莓端给我时,我没有推辞。
家庭这样的互动模式让女儿从小懂得了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等到孩子长大你再宠就不会宠坏了。
女儿6岁之前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陪伴女儿玩,每天给女儿讲故事。随着女儿的长大,我也不断变换讲故事方式。
起步阶段——我讲她听。“小猴菲菲啊,吃饭不挑食,什么都爱吃,所以力气很大,可以帮妈妈做很多事情。。。”我将希望女儿具备的好习惯都编在故事情节里,孩子就会自觉向那个方向靠,慢慢地,好习惯真的越来越多。
过渡阶段——我讲她接。“小花猫跑进了房间,一眼看到桌子上有条鱼。”我停下来问女儿“你猜小花猫会怎么样呢?”让女儿发挥她的想象力接着讲。
收官阶段——她讲我听。以孩子讲故事为主。孩子有着超凡的想象力,往往会编出一些成年人认为稀奇古怪的故事,我则表现出很有兴趣听就可以了。
去商店买东西常常带着孩子,给她小票让她自己买点小东西计算找头,这是数学启蒙;
休息日只要不下雨,必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在保障人生安全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玩,不要担心弄脏衣服或者摔跤。衣服脏些、擦破点皮与孩子获得的能力相比算不了什么。尽可能调动孩子各个感觉器官,看、听、闻、嗅、捏、摸、爬、滚等等,目的是要多元刺激,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系统感知觉协调。因为孩子的大脑发展依赖于外部世界所给它的刺激,不同的刺激决定了神经元的网络连接方式。一个孩子得到的刺激越多,形式多样,脑力发展就越好。
玩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形式,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缺什么补(刺激)什么。
有段时间女儿表现出只爱玩简单玩具,对一些需要动动小脑的智力型玩具不感兴趣,我就拿着那些智力玩具在她旁边摆开了阵势。我一边自己玩的“起劲”一边用夸张的语气语调吸引她参与。有时候这招不管用,就装着自己不会玩很虚心地请教孩子,吸引她进入我的阵地。通常这法子很管用,能当父母的小老师孩子很有满足感。
【兴趣学习】
现在的孩子普遍觉得读书苦、读书累,其中,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形式太单一是主要因素之一。学校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家长补什么,一切目标为考试,这样读书别说孩子不乐意学,就是成年人也没有几人能hold住。
最近我翻看了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课文。前10篇描写春天的居多,还有一篇是讲元宵节。如果在学这些课文前能带孩子去参与元宵节活动,去公园观察春天来临时植物的变化。当孩子在课堂上学这些课文时,书本上就不再是一个个没有温度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温暖的、充满情趣的亲子活动画面,就会引发出孩子那些美好的情绪感受。有了这些好情绪陪伴,孩子还会讨厌学习吗?
记得女儿小时候有篇课文《小猫钓鱼》。课文批评小猫做事没有耐心,后来在老猫教育下小猫改正了。我不对课文中的小猫、老猫做任何评判,只想让女儿去感受小猫为什么没有耐心,我就带女儿去钓鱼。那一天女儿玩得兴高采烈,也体验了钓鱼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最有成就感的是她自己亲手钓到好几条鱼。早上临出门时孩子爸爸看我们装着干粮带着桶,便再三关照钓不到鱼就早些回家来(他当时不相信我们娘俩能钓到鱼,哈哈!)。
从外界经五种感官(视觉、听觉、感觉、嗅觉、味觉)接收到的讯息传入大脑后﹐大脑要储存及运用这些讯息。大脑储存、处理信息的系统称为内感官系统。内感官有三个:内听觉、内视觉、内感觉。一个人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要依靠这三个内感官系统来完成。现在的学校教学模式,填鸭式授课、题海战术作业,不断重复阅读课文等便是强调应用内听觉,学习效率自然不会高。如上所述的方式,是引导孩子调动运用三个内感官学习系统共同参与,孩子们就不会惧怕背课文默生字,因为书本上的字不再是枯草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活”的故事游戏场景,学习效果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