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三步走

标签:
情商智商大脑发展幼儿教育教育 |
分类: 心理咨询 |
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情商教育的重要性,或许是因为更多人认同了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预测孩子未来成就的计算公式,百分之二十的智商加上百分之八十的情商能成就孩子百分之百的未来。然而,却没有太多的父母明白,情商教育不只是带孩子参加情商课程、或阅读情绪教养的书籍,最佳的情商教育是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当方式来教养孩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是我们推出这一系列情绪教育绘本的目的。
我们都经历过青涩的青春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春期是追求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然而如果你认为青春期是人生唯一的一段叛逆期,那可就错了。人的一生最少有三种叛逆阶段,除了大家比较清楚的青春期之外,还有处于2到3岁“麻烦两岁”(Trouble 2)的孩子,以及喝醉酒(或者药物滥用)的人,前两者是发展的必经阶段,醉酒则是我们通过化学物质的吸收产生的暂时性影响,然而这三者的外在行为表现,都能用“叛逆”一词来概括:青春期的年轻人的我行我素、2岁半孩子的自我中心、以及饮酒过量后的乖张行径,这些让旁人不能理解的行为,都来自于身体某个器官的变化,那就是我们的大脑。酒精是大脑的兴奋剂,暂时影响了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以至于产生脱序的行为,十二三岁的年轻人和两三岁的孩子就算没有喝酒,却因为大脑处于发展的“兴奋期”,行为上也有和醉酒相似的状况,造成父母的困扰。然而,除了酒精或药物产生的暂时性效果,大脑兴奋意味着心智的快速发展,说明孩子已经准备好进入下一个发展的阶段,做父母的应该高兴,所谓“越叛逆的孩子越聪明”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最佳的情商教育,就应该把握2到3岁和青春期两个阶段,引导孩子因为大脑突触增生而引发的兴奋活化往更好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然2到3岁之前幼儿的情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只是相较于大脑兴奋活化的阶段来说,幼儿的情绪教育比较简单,父母只要把握两个原则:认识与接纳,除了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之外,也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地,然而所有的基本情绪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沟通能力,鼓励某些情绪而压抑了另一些,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碰到较为负面情绪的时候变得手足无措,反而让情绪发作得不可收拾。所以在2到3岁之前,父母应该给孩子的第一堂情商课程,就是认识和接纳六种基本情绪。
等到孩子的大脑开始兴奋活化,从心理学的专业说法就是心智理论发展之后,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和他人拥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情商教育的第二堂课就是共感:认识和接纳别人的情绪,方法和幼儿时期接近,只是指认的对象转变成他人,让孩子学会观察和体认别人的情绪。看起来是情商教育的共感课程,实际是大脑智能的智商训练,让正在兴奋活化的大脑皮层练习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事情。然后,在孩子6岁将进入小学团体学习之前,父母应该将几种常见的复合情绪及处理方式教给孩子,包括挫折、冲突、依恋、自信、爱…所谓复合情绪就是在某种情境下,人会感受到几种基本情绪复合作用的状态,毋庸置疑,爱肯定是复合情绪中最复杂的一种,几乎六种基本情绪都会在爱的过程中共同或交互出现。只是为什么在孩子的情商课程中要特别强调挫折和冲突这几种负面的情绪呢?我们都知道意志力是人类最高级的情绪,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更有可能在未来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然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验更容易教育处不懂得如何处理挫折和冲突的孩子,就遑论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了。所以我们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碰到挫折和冲突的主题放进来,协助父母给孩子更全面的情商教育。
在孩子6岁进入小学的团体学习环境之后,情商教育就将进入身体力行的体验阶段,很多念小学的孩子会发生一些看起来很幼稚的情绪冲突,多半不是孩子或者学校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孩子在6岁之前没有学习过认识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也不知道挫折和冲突是什么情绪,更不懂得面对和处理,就突然进入了团体互动的学习环境,接触各式各样拥有不同情绪的个体,需要同时应付认知学习以及情绪教育,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真的太辛苦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6岁之前的情商教育黄金时期,让孩子能轻松应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校能更专注于认知学习之上,往优秀学生的方向迈进。在学龄前孩子的情商教育上,我们重视的是“共感”的基础,而绘本故事就是让孩子在亲子共读的氛围中产生投射的同态体(isomorphism),孩子就更容易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绘本故事中主角的情绪状态,进而懂得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情绪。因为这一系列绘本故事的主题是情绪,所以父母在选读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能“入戏”,父母需要透过情绪的起伏来持续吸引孩子的注意,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强调情绪形容,例如幸福快乐、伤心难过、生气愤怒等,父母可以用语气上的变化、语速上的调整或者形容词的重复来做到情绪的扮演,同时父母亲需要设身处地来完成情绪的扮演,先找出内容中那些部分需要特别强调,然后将需要孩子感受的情绪带进语气中,这样就能让孩子更容易学会体认和共感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