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测与情绪

(2008-04-13 13:57:02)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早些时候写过一篇纲要,是关于预测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那时候正在看凯利,对于他的个人建构理论十分着迷,于是便把自己粗浅的想法写了下来,这段时间的学习更着重在精神分析领域,认为现今的情绪问题主要来自于童年经历及家庭教养,似乎跟凯利的观点不尽相同。直到最近研读了王文华老师远从台北寄赠的一本书《更快乐》,同时从与身边朋友交流中得到启发,才豁然理解,人的情绪与预测之间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不论从个人建构或者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都同样鲜明。

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曾以《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来说明为什么某些抑郁倾向的人总会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怎么样也甩不掉昔日失败的阴影。塞里格曼曾经作了这样的实验,把几只小狗分成三组作试验,第一组施以电击,只要小狗触动一个踏板,电击就会停止;第二组小狗不论做任何动作,电击都不会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不对小狗施以电击。接着将所有小狗分别关进电击箱,只要它们跳过一道矮栅栏,就能轻易逃脱。结果第一组跟第三组的小狗立刻跳过栅栏逃走了,第二组的小狗却不想逃跑,只是趴在电击箱中一面接受电击一面爱好呻吟,这些小狗已从先前的经验中学习到了无助。在另一项针对人的实验中,赛里格曼让受试者聆听一种刺耳的噪音,第一组受试者可以控制停止这个噪音,而第二组则不行。随后,两组受试者接受另一项试验,可以在测试过程中设法关掉噪音,结果第二组受试者什么办法也不想,只是听天由命接受了这样的困扰。

看起来习得性无助更支持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成年人的情绪困扰来自于童年的经验,那些让痛苦失败的经历逐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逐渐成为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所以当下的情绪困扰应该从早期经验中寻找原因才能彻底解决。我相当支持这样的说法,从我自身面对的案例也证实成年人的人格结构主要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同时我也好奇,既然有习得性无助,应该相对的也存在习得性能力吧?或者换个角度说,无助感跟能力感共同存在人格特质之中,为什么无助会如此被强调而成为许多心理研究的标的,甚至是心理咨询主要探讨的课题呢?

我不能代表心理学的任何学派或专业,我只是发现了不论是习得怎样的行为模式,最初的动能都是预测:塞里格曼试验中的小狗最初接受电击的时候都是本能的逃避痛苦,其中一部分逃脱电击的小狗学习到了“努力尝试可以远离痛苦”,而那些怎么也逃脱不了的小狗学习到了“逃离痛苦的尝试是徒劳无功的”,于是这些小狗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预测模式。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针对人的噪音测试,以及我们实际的成长环境中,那些得到正向激励的人会更相信努力就能达到目标,而相对地,那些总是被否定的人总会觉得自己一定不行。但是,仅仅“逃脱不了电击的痛苦”或者“关闭不了噪音的骚扰”为什么最终变成“我一定不行”这一类的抑郁人格?单一的习得性无助会这么容易地泛化成为人格特质,最终让人丧失自信?这部分还需要从更多的研究文章中探寻,不过我相信,除了为那些习得性无助的来访者寻找早期经验之外,阻止习得性无助的泛化能更快地改善来访者的情绪,所用的方式,就是合理的预测。

许多人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并不是在特定事件发生之后,而是在之前,甚至连事件是否真的会发生都无关紧要,尤其那些因为强烈抑郁情绪困扰的人,因为预期自己的表现肯定不佳,甚至停止了大部分的社交活动,严重焦虑的人也有类似的困扰,担心即将到来的挑战会有不好的结果,而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寝食难安。从凯里个人建构理论来看,人类对于外在事物都存在个人的内在价值,而这种价值存在着两级建构的概念,那些觉得自己不好不行的人内心同时存在着一个成功或完美的特质,而个人建构中提到的预测概念,特别强调了构念的形成是为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不是处理过去的经历。于是,我们可以在那些自我否定的来访者身上发现另一极的正向构念,协助引导来访者重塑合理的预测,或者重塑合理的建构。精神分析或个人建构都无法否认“曾经逃离不了电击的痛苦”是发生过的事实,而是透过不同的方法重建了内心价值的构念,接受“虽然我曾经逃离不了那个痛苦,但是我还是可以接受下一次的挑战”,最终达成情绪改善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预测与情绪-II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