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本来计划牢骚一下前天花了八千台币的拯救小白计划,却被早上公车内的一场对话给打消了。一位女性长者、由于整个过程我都直愣愣地看着车窗外,所以除了性别之外,所有的身份特征都是臆测、一路上不断地询问另一位男性长着她的目的地应该在那一站下车,那位男性长者一直回答的含糊。这位问路的女性长者在问路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今天参加的是登山社的活动,由于社员都是退休的领导,以往出门总是其他社员的轿车接送,所以不清楚大安森林公园应该在那一站下车。引起我兴趣的有几件不寻常:两位长者一直坚持用浓烈的台湾国语沟通,以这个年纪的年长者通常会选择用家乡话交流以表示亲切;大安森林公园前后有三个相关的公车站,第二个车站正好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公园西侧,那个问路女士也发觉这里应该接近目的地而反复的询问是否该下车了,而那名听似亲切的男士却总是不给肯定的答案;最后加入话局的是另一位年长的女性,依然是严重的台湾国语跟问路女士说应该在下一站下车,就别一路上罗索其他无关紧要的话题了;当问路女士下车后的几站,那名亲切的男士站了起来走到靠近司机旁的位置坐下,开始用特标准的南部台湾话跟司机聊天,大意是说刚才那个女人总是在吹牛所以他不打算把那那下车的事情说清楚。
直觉上,问路的那位女长者被所有人,包括我质疑她所言不实,但是从她说话的逻辑性推敲并不冲突,而是几个作证线索:不知道森林公园的台北人就好像不知道人民广场的上海人一样不可思议,很难用什么理由来解释这个显而易见的无知,反而让人怀疑她是用问路当作话引子好调出朋友都是退休领导的话题;周五清晨六点半的公车上有一位不赶上班上课却大声嚷嚷着等一会儿要去郊游踏青的人与现实状况冲突,很难想象这样的人需要在这个时候搭公车。所以,所言不实并不是说话的内容被否定,而是这个人的真实性太值得怀疑了。
沟通真的复杂,人们在分析沟通主体的同时,还在主观验证其他的沟通线索,那位问路的女士就是存在了太多可疑的蛛丝马迹,所以她的沟通内容也同时被怀疑。但是这公平么?首先是很多沟通线索的判定是个人的主观价值,当然存在共识偏见;其次沟通线索与沟通主体之间也不一定存在先验的关系,记得统计学的贝氏定律么,如果主体与线索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应该分别计算概率;而再小的概率并不说明事情一定不会发生,那位问路女士所搭的公车上不就也站着一个过气歌手么。所以,虽然我也否定了那位问路女士的真实性,但是该让有限理性发挥的推论还是值得分析的。所以,从沟通者的角度来看,每一次讯息传递都应该同时注意主体跟线索,因为任何部分被怀疑都会毁掉整个沟通结果;从聆听者的角度来看,先别急着否定沟通的真实性,换一个角度推论或能更接近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