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态人格发展

(2008-05-01 14:52:24)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大部分人格发展理论都会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就以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来说,他将青春期的人格发展任务定义成“自我同一性”,是人格整合的阶段,另外还有很多心理学教材提到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更多地寻求对自己的认知。我十分赞同青春期是一个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我在思考为什么这个阶段会有这么强烈的自我认同需求呢?我相信自我的出现及存在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也就是人格能量种子开始萌发的2到3岁左右,一直到死亡的那一刻结束(或许不是,从一些相信轮回或者永生的神学中,人格或许或用另一种形式脱离肉体的生死而集体存在),从动态人格的理论来看,青春期似乎没有更多的理由支持人格发展到这个阶段会更关注整合及内在?

在这之前,我所讨论的动态人格都是以单独的能量球存在,这是为了更简单得让人理解动态人格的模型,事实上,人格不会单独存在的,因为人是透过人格这样的面具与世界沟通,所以当人格形成之初,就开始不停重复的与其它人格接触并且交流能量。从孩子的自我开始形成的那一刻,他就开始理解“他是我的爸爸,我是她的孩子”、“她是我的妈妈、我是她的孩子”,就好像两个紧靠在一起的气球,会在双方的接触面上形成一个平面,双方透过这个平面看到彼此并且交换能量。换句话说,当自我形成,人格就开始透过与他人接触学会透过另一个人格来看自己,开始有了同理心,conscience这个词虽然翻译成良知,却正好说明了这个过程:透过人格的接触形成共同的认知而形成了良知,孩子开始理解:我这么做妈妈会生气,也就是说明了这个过程。

当我们的世界只有少数的重要他人的时候,这种同理心很容易整合,就像孩子永远是孩子一样,不会担心角色的冲突,一旦我们接触的环境复杂了,这样的冲突也就频繁的出现了,看起来我们用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艾理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只是这种冲突的发生不是从内部自发的,而是从外部向内的,当我们的人格能量球与更多其他人格接触,我们看到了:我是他们眼中的孩子,同时也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大人;我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同时也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个阶段,我们透过同理心,透过人格能量的交流,从他人的眼中看到自我各式各样不同的人格侧面,令我们觉得困惑并且试图寻找答案,如果这时候能量球因为成长环境的塑造变得难以辨认,或许这个人就会选择其中一种极端的人格而自居,比如选择永远当一个孩子;而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学会了整合,适应自己在不同状况下出现不同的人格面具,并且动态的调整。

似乎在青春期之后,人格的模仿性就消失了,更多的时候我们调整不同的人格侧面来适应世界的变化,这时候的人格能量球似乎有了一个固定而坚硬的外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这么说:儿童有很大的可塑性;应届毕业的学生在适应公司环境上比那些有了几年经验的人更容易些,这些都解释了人格能量球外壳的固化,所以我们总在跟某些人接触的时候觉得特别推心置腹,而与另一些人接触时觉得格格不入。这时候我们对于别人的看法就不像年轻时候的客观,记得我们人格能量球的外壳还如气球一般轻薄的时候,当我们跟任何人接触的时候都完美的反应了对方的人格侧面,这样的理解是完美的对称,双方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彼此。很多父母亲常说自己跟孩子似乎有心灵感应,我相信有这样的能力,但更应该理解的是孩子能量的纯洁才能完成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我们成人的人格能量球外壳已经太坚硬而无法柔软地感受他人的能量流动。成人所感受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对方的人格侧面,而是自己人格侧面的对立面,除非我们能接触到另一个人我们某一个人格侧面完美结合的人,而这样的人通常也就是曾经在我们人格能量球型塑过程中影响我们最大的人,主要就是我们的父母亲。

特别要提出一点,或许整个成长阶段,人格能量球都是受到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变化,就像父母亲的骄阳陪伴让孩子的能量球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人格侧面,所以我们在与人接触的时候,不论感受到的人格侧面究竟来自于与对方真实接触而得到的,或者是我们仅仅看见了自己这一侧坚固外壳的内侧,我们通常会以为“哦,那个人就是这个样子的”。学习过心理咨询的朋友就会知道,在与来访者谈话的过程中咨询师特别要注意一些连接词跟情绪用语:应该、觉得、本来、痛苦、愤怒、恐惧等,因为这些多半意味着来访者本身的人格侧面,而不一定是来访者所描述的真实事件。理解了人格侧面的对立存在以及人格能量球的成长过程,或许能更好的理解动态人格理论在应用上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