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一张流行音乐专辑的名称,同一时期发行的另一张专辑,是林志炫的《散了吧》。
1996年,对于这两个前《优客李林》组合的男人而言都是复杂而辛苦的一年。如果你有机会研究《一个李骥》专辑中的歌词,恐怕会被阴霾的叙事影响了情绪,从94年到96年,组合意见相左的争执频率越发的明显,加上各自家庭事件给予的压力,已经让两人的表现不如预期。对于我,父亲的过世结结实实地打乱了我生活的节奏,再没有谁能如此宽的给我受用的建议,于是,间接摧毁了组合。我特别理解林志炫跟我在那个阶段都仅仅能被动的对迎面袭来的压力作极其有限的反应,创造,成为了一种奢望。最终产生的结果,是他回避到家庭的庇护下,而我将坏心情谱成了独唱。
对于《一个李骥》以及《散了吧》而言,都是很糟糕的营销沟通案例,尤其相对于《认错》。首先,96年推出的这两张专辑的定位,都极度缺乏市场开创的能力:不仅诉求组合原本有限且递减的消费族群,甚至都采取对头竞争的策略,进一步将目标消费族群分化成或拥林或拥李,要不就是支持组合的人群。1+1<2的销售成绩在明眼人心中是错误营销定位后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刚愎自用的二人,多半是因为意气之争而谁都不肯低头,最终悻悻然接受了这样的结局而继续寻求自以为是的出路。\
从现在的角度,客观地说我会选择《一个李骥》专辑中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主打歌曲以及营销沟通的重点。仅从我的观察,组合结束后,与其说当初成功的光环支持了两个男人日后的发展,倒不如说过往的包袱限制了创意的发挥,让我们都汲汲于寻觅重新定位。《在那遥远的地方》更多体现了乐手批判的个性,比较能将产品个性透过音乐与消费者沟通,相较于原来专辑的定位,《一个李骥》更像是公关导向的讨好媒体,选择了完全话题性的营销战略。回头看看林志炫2000年的《单身情歌》专辑,在内地市场获得绝佳的销售成功,归功于重新定位的战略思考。不过重新定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仅仅是一个念头,因为重新定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市场,记得“直接损失”跟“未得收益”么?这就是个绝佳的非理性决策的范例。
《认错》出人意料的成功,存在许多值得分析的营销战略思考:第一就是产品的差异化,这在91年的华文流行音乐市场中,两个男性的乐队组合是稀缺的商品,降低了同类商品竞争的风险;第二是清晰的定位,唱片公司的营销企划在组合十分一般的外形没有话题的限制下转而向消费者推荐音乐的风格性,并且将“城市民歌”诉求成高品位的流行音乐类型;第三是成功的产品命名,《优客李林》虽然是巧合的使用了乐器UKULELE的音译,但却巧妙地将之前的营销概念透过如此特别的组合名称传达给消费者;最后才是音乐的品质,林志炫的嗓音在真假转换中演绎出动人的感情,《认错》只有在这付好嗓子的诠释下才获得肯定。所以,《认错》的一炮儿红并非纯然以外,而是许多成功因素的完美结合,最终让组合登上了华人流行音乐的舞台。
不过一个乐队组合,竟然能有如此深刻的营销案例探讨,我最想要看透的,就是正确的营销战略对于任何产业的销售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旦选定了竞争战略,就等于划定了目标市场的边界,《认错》就是一种开拓市场的定位,而《一个李骥》仅仅是将已有的客户再度分化。就算六年的摸爬滚打之后这两个男人制作音乐能力得到幅提升,音乐制作水平都高于《认错》专辑,最后却在销售成绩上重箭落马,两败俱伤。也许感情用事对于决策者而言是最不适宜的,当歌手或者组合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社会也因此产生了价值,所以诉求于情感的音乐及音乐人最需要的就是理性的营销经纪,才能令整体价值最大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