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身情歌

(2005-08-13 13:07:48)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2000年9月,在北京的出租车上听到收音机播放这首《单身情歌》,原本感染夏日午后晕眩症候群的我立马清醒过来,并且不自禁的开始微笑。当时的两个大胆预测事后都得到了证实:《单身情歌》的销售成绩以及林志炫对这首歌曲的评价。
一个经典的重新定位成功的营销案例,就算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在整张专辑中仅仅熟悉《单身情歌》一首歌曲,却丝毫不减销售成绩的一路长红。在中国大陆,记得《优客李林》组合的人寥寥无几,没听过《单身情歌》的人绝对屈指可数,林志炫创造了流行音乐事业的第二高峰,不禁让人额手称庆。相对于专辑在大陆市场的亮丽成绩,在台湾的销售则显得乏善可陈,是否仅仅是两地市场对于流行音乐消费趋向的差异?
客观地分析林志炫的《单身情歌》,可以看出全新的音乐元素让歌手不仅仅跳脱了当年组合的窠臼,更可以说背离了歌手自己的风格。这么说完全没有任何贬义,反而是种称许,新的制作人,新的词曲创作,让市场主导的思路渗透了整首歌曲。虽然林志炫一向在音乐企图上保持很高的主导性,《单身情歌》绝对不是按照他对音乐设想下的制作物,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定律一再的否定了”唱而优则制“,歌手主导唱片制作最终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所以妥协之下反而产生了新的卖点,加上大陆市场布伦对于《林志选》或是《优客李林》并没有太多的期待,最终,一个全新的林志炫挟着《单身情歌》风暴席卷全国。台湾市场不如预期的原因是林志炫从1996年之后已经在台湾发行了三张专辑,基本上延续了组合中的部分沟通元素以及音乐执著,《单身情歌》虽然在音乐产品本身改变了,更市场导向了,但是品牌的重新定位却比大陆市场困难。面向一个已经耕耘九年的市场,《单身情歌》销售成绩未荩理想的主要原因决不是音乐制作,而是营销沟通忽略了重新定位的品牌战略。
新产品进入新市场远比旧产品重新定位来得容易,任何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营销计划,都值得在事后检讨分析,《单身情歌》的成功,对于歌手来说虽然名利双收,但是许多潜藏的成功元素似乎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的人不记得两年之后林志炫的《大人物》,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张专辑的组成元素更偏向2000年以前的林志炫音乐,除了一首《大人物》企图维持单身情歌的风格,最终的市场反应远不如《单身情歌》。如果你认为流行音乐仅仅是在贩卖音乐本身,我更认为是在营销一种生活形态,当产品定价根生产成本脱钩的时候,只有销售梦想的人能够成功,而梦想是什么?更应该去问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个李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