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心里的孩子看自拍

(2010-05-02 14:47:54)
标签:

发展

育儿

埃里克

伯尔尼

照片

自拍

分类: 心理咨询

这阵子正巧和朋友聊到自拍,才让我起心动念整理这些相关的观念。

首先,要借用“食神”中那一句经典台词:这个世界并没有自拍,或者,所有的照片都是自拍。我们经常会误解那一类拿着像机拍摄自己的照片,或是那些看似爆露隐私的照片就是自拍,然而,用自拍来称呼只说对了一半,自拍是这一类照片共同采取的拍摄方式,但是之所以能够被我们看见,还是经过了刻意筛选的过程,所以准确的说,这一类照片应该成为“采取自拍角度且被拍摄者认为足够展现自己适当气质的照片”。

不就是爱现吗?何必说得这么复杂?仅仅为了拍摄或者欣赏,只要能在网上搜索自拍二字,我们对于自拍内容的好奇就能得到满足,也就不需要理解什么是“足够展现自己适当气质”了。我想许多人在检视这一类自拍照片的同时,除了满足偷窥欲望之外,多少也会怀疑为什么有些人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私密呈现在他人面前,当然科技的进步是让自拍在网络世界广泛流行的主要推手,然而人格的基本原则也是造就自拍现象的重要原因,任何一张能被看见的自拍照片,背后都有更多被删除的内容,拍照者已经通过自己的标准筛选出最适合表现气质的内容储存在像机里,也只有这些没有被删除的照片才会进入网络平台交换。或许你会质疑某些被盗取转载的内容不一定是当事人觉得适合的,然而只要被保留在记忆卡或者硬盘中的,就已经是我们认为适合的内容,唯一不适合的,是公布的过程没有经过当事人的同意罢了。

那么我们是怎么选择所谓适合的照片呢,为什么女性的很多自拍照片都是用俯角拍摄的呢?讨论这一点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交互分析人格理论:交互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是20世纪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尔尼(Eric Berne)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结构分析是TA理论中进行个人自我状态分析的重要工具,是以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C(Child,儿童) 三种自我状态为基本架构的人格理论系统。TA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C(Child,儿童)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他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不仅外显行为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而且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完全利用自己的能力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进行反应,那么这个人就是在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进行决策。儿童状态则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当人在哭、笑、生气或是进行幻想、创造发明时等,就是处在这种状态。埃里克认为所有人都会通过这三中状态和他人沟通,同时他人也会在这三种状态中选择适合的方式响应,所以产生了交互的作用。从交互分析理论来看那些用俯角拍摄并且尽可能装可爱的照片,就是一种儿童状态的沟通模式,希望自己看起来是无辜的、需要被爱的孩童,就算不用交互分析理论,这样的照片也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当事者比较年轻,因为在我们生活经验中,通常是用仰角来看父母,用俯角来看孩子。当然有些人会不以为然地说:我这么做只是想要让眼睛看起来大一点!或是:这样看起来脸比较小!然而“眼睛大”“脸小”正好就是儿童的脸部特征,任何企图用这种论点否定当事者儿童状态的沟通模式,反而更加确认了交互分析理论的论点。

提出这样的看法并不是企图指责自拍的孩子气,而是要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孩子,如果人生中有一段时间我们都能得到无条件爱的满足,我想任何人都会同意,这曾经发生在我们幼儿时期。在我们还如此脆弱的时候,如果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或许我们之中的一部分都已经夭折了,幼儿不仅从父母的身上得到了成长的能量和机会,同时也得到了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得到足够活下去的爱。这种相信一直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值得被爱,所以当我们希望得到爱的时候,我们会采取儿童的沟通状态,或者出现心理学者所谓的“退行”,出现很幼稚的动作行为。请仔细听听身边热恋中男女的对话,很多时候他们对话的语调不像这个年纪的男女,反而更像孩子的音调,偶尔还会出现被称为儿童语的迭字;当我们观察那些自拍照片,经常能发现类似仰望母亲的吮乳表情,这些都是来自于我们内心孩子对于爱的渴望。

一般而言25岁之前是自拍的高峰,尤其是青春期前后的年轻人,大脑皮层和心理发育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成熟,但是身体却等不及发展出大人的摸样,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和儿童一样需要无条件的爱,却因为身体变化无法和父母继续亲昵,于是通过自拍中儿童状态的沟通模式企图获得更多的爱。儿童不会采取这样的拍摄角度,因为他们身心都是儿童,旁人也会用是和他们的方式给予爱和关怀;成年人采取这样拍摄角度的概率也会降低,因为他们内心孩子的形象会转化到养育下一代的付出,把更多成人状态的沟通模式保留给自己。所以,如果用内心的孩子来看自拍,恐怕我们就不仅仅看见隐私,而是需要被爱的内心,要是正好对方是你关心的人,我想现在你已经明白他要的是什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