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一、探索教育
探索教育英文原意为「冒险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冒险」的本质是向未知挑战,包括对内在自我潜能的挑战,以及向外在环境变动之挑战,涵盖探索未知正向成长的意涵(李德诚、麦淑华,2002)。而「探索教育」系关怀自我关系与人际关系,乃运用较小团体的活动方式,在户外或人造的冒险情境中,透过心灵、体能与社会性风险的挑战,以促使个人产生正向改变的觉知,进而增强自我概念与改善社会互动的一种教育模式(郭金龙,2001)。
探索教育从发展之初,历经七十多年的推行和修正,其哲学和核心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十点原则:以自我发现为首务、学会思考、学习的责任、亲密与关系、成功与失败、合作和竞争、多元化和包容性、亲近大自然、独处与省思、服务与关怀(引自张勋诚,2003)。
二、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系指一个人直接透过体验而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历程(AEE,1995)。李锡津(2002)将体验学习界定为:「透过系统的情境设计,把学习者导入学习情境之中,让学习者经由『全身体』的体验学习,有机会用手触摸、用眼细察、用耳倾听、用鼻细闻、用脑思考、用整个身体去感觉,由全心灵全身躯和情境更契合的连结,产生更具体更明确的感悟、感动和体会,将会激发出更具体、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所提倡的「从做中学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基本上是回归人类本能学习的一种教育理念,他在1938年完成的《经验和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一书,应该可以视为现代体验学习发展的理论基础(校园团契飞扬教师组,2004)。
体验学习圈是将体验学习理论实际应用,所以了解体验学习圈对活动的规划或活动体验的引导是有帮助的(谢智谋,2003)。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普遍被应用的是Kolb(1984)的四阶段学习圈(如图一),其主要在说明经验的转移过程,其过程为经由接触具体经验,再透过反思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实际经验,并由反思中悟出新的原理、观念,最后应用新观念于新的具体经验中。
廖炳煌(2006)以Kolb所提出的体验学习圈概念为主轴,加以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概念,认为在体验学习圈中加入以下的步骤,能使活动操作较完整且切实。
一、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为探索活动带领前非常重要的前置步骤。每一位参与者在活动开始之前,对于特殊目标的建立都必须给予认同,而这些目标是经由每一位参与者成员细心讨论所共同拟定的(Herbet,1996)。可针对训练目标、团队目标以及个人目标加以设定。
二、具体经验的提供
此处所指的具体经验指的是经过设计的冒险或探索活动。而活动根据Schoel, Prouty, and Radcliffe(1988)的分类,可分为:解冻/熟悉活动、低阻碍活动、信任与同理心活动、沟通与协调活动、做决定/解决问题活动、社会责任建构活动、个人责任建构活动。而依据廖炳煌与魏大统(2006)的分类,活动又可分为三大群:高冒险性活动(如登山、攀岩、泛舟、野外求生、独自露营) 、中冒险性活动(如低空绳索和高空绳索课程)、低冒险性活动(常依团体历程分为认识、沟通、合作、解决问题、信任等活动)。
三、分享回馈
透过提供具体经验,进一步的引导,使参与者一起共同经验并且提炼出更有价值的对话,更能使自己有所行动的具体方向(廖炳煌、魏大统,2006)。活动中的讨论引导正是探索教育体验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份,Kraft and Sakofs(1985)亦提到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反思内省(reflection)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透过反思活动过程来澄清、增强、转移、凝聚新旧的经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