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这段时间参与了一个在上海针对年轻学生举办的夏令营,负责两门课程的讲授,项目组织方租借了华师大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报告厅以及二楼多功能体育场,分别给两个年龄层不同的夏令营班机作为活动场地。当然报告厅的设备十分完善,营员们只要按照安排鱼贯入座即可,而多功能体育场属于开放式的空间,平时划分成几个羽毛球场租借给校内外爱好运动的人士使用,所以这样的场地充当课堂教室,就得将折叠板凳事先安排好,才能应付教学的需要。通常早上9点开始的夏令营课程,工作人员以及讲师都会在8点前后进场,依照课程内容的需要,在学员进场之前将板凳位置布置完毕,让学员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那一天早上刚过8点,我走进了多功能体育场,正看到一些早到的领队已经将折叠板凳搬出了储藏室,计划按照昨天的安排布置座位。一个想法突然在我脑中闪过:如果没有人排座位会发生什么状况?于是我喊住领队,告诉他们:今天你们就不要排座位了,就让他们在那边零散的放置吧,如果有学员问起应该坐在那儿,你就回答他们“你觉得应该坐在那里呢?”领队们很狐疑的点了点头,停止了板凳的布置。慢慢的,学员入场了,我注意到大部分的学员在走进体育场的时候都有些吃惊,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了,这时候,学员与学员、学员与领队之间的关系就在下面的动作中呈现得一览无遗:一些积极关注的领队跟受惊的母鸡一样,一个个将走进课堂的学员拉在身边,自动得在场内形成一个向内的圆形板凳区;一些领队跟个别的学员谈天说地,其他的学员就一各自舒服的方向散坐在领队的周围;有些学员选择与自己比较玩得来的学员坐在一起,三三两两形成另一个小团体;有些学员主动担任了招呼其他学员的工作,带着自己小组的其他人搬着板凳在一个角落将自己人圈了起来。几位在旁观察的讲师看到这样的过程,心里都明白这就是团体动力运作的具体表现。
整齐的座位代表了某种规则,当学员进入座位排列整齐的课堂之中,就接受了规则的存在,也会自动的对号入座;凌乱的板凳提供了重新思考的空间,也挑战了既有模式的限制,更像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到9点上课的时候,所有学员已经自行恢复了以学习小组为建制的座位格局,并且大致都面朝讲台,似乎刚才凌乱的板凳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特别的影响,而那些在学员陆续进场过程中担心学员找不到座位而不断跑来问我应该怎么办的领队也踏实的坐了下来,这个过程特别让我有很深的感悟。或许我们都太习惯等待着规矩来生活了,需要有为的大哥大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旦规则与限制消失了,我们感受到的可能不是轻松与自由,而是无助与焦虑。也许对于这些年轻学生来说,凌乱的板凳未必能在他们心中形成特别的感受,反而是我们这些观察者以及在场内的领队们,看起来年轻人心理有很大的空间接受凌乱的板凳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安排座位,相比起来,领队与讲师这一批自认为成年人反而因为规则被打破而感觉焦虑,或许这也说明了我们顺从不意味着懂事,而是害怕改变。
如果有机会,在你的生活中安排一次凌乱的板凳,然后在旁边观察,或许你也会更我一样有不少的体会与心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