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谈复习课    《式与方程》评课稿

(2014-05-08 22:53:09)
标签:

小学数学

六年级总复习

听课感想

分类: 评课专区

又谈复习课

——听杨铭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听了杨铭老师的《式与方程》,感受颇多。


             http://s6/bmiddle/002bPm6gty6IIYsugeN25&690   《式与方程》评课稿" TITLE="又谈复习课    《式与方程》评课稿" />

杨铭老师教出《式与方程》

http://s2/bmiddle/002bPm6gty6IIYCT4pH71&690   《式与方程》评课稿" TITLE="又谈复习课    《式与方程》评课稿" />
杨铭老师课后说课

首先是感动。评课前,为了更好的了解教材前后知识,我借了杨老师的数学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做为一名从初中下来的数学老师,她的小学教材上密密麻麻对教材的解析,每一道习题的解答,无不让人惊叹于杨老师的认真与执着,这样一位认真钻研的老师让人感动。

其次是佩服。在一百多人参与的教研活动中,作为转行才两年多的老师,挑战六年级的总复习,其难度可想而知。杨老师自己说她的尝试是一次“抛砖引玉”,其实,从今天的评课环节大家对复习课的热议也看出来这一块“砖”是真的引起了大家思维的碰撞。

最后是对朝阳小学数学教研组的敬佩。经常听别人说某人的点评是一针见血,今天朝阳小学团队的点评却是针针见血。关于朝阳小学教研组有关复习课提出的三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

1.复习课的容量大,怎么办?

复习课,特别是六年级的总复习本身特点就是容量大,但容量大是相对的。

首先,你不可能将六年的知识浓缩在几节课里面面俱到,因此教材的编写对知识是分块进行整理的。因此,关于一个知识板块的复习,我们要有计划的进行。梳理——查漏补缺——提升,找准每节课的定位和目标,再针对目标对知识进行取舍,相信容量会更合适些。如《式与方程》的第一课时,看似简单的用字母表示数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对数量关系(加、减、乘、除、乘方)的理解就是为后面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不应小看教材的例题和配套的习题,总复习里的例题往往是以“一”敌“百”。“一”是一条线,“百”是百个点。教材给的是一条线,而教师应纵向看到前后的百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不可能在一课时内全覆盖,因此根据知识的难易和主次地位教师要再次筛选,以确定合适的容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怎样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的策略?

以学促教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而在复习课里更应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整理与复习的活动中来。如让学生提前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又如办数学小报(复习资料),这里面更重要的是对整理方法的指导。比如学生课前进行梳理,在课堂交流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答案的订正和完善,更应引导学生对比学生作品的优劣,找到好的整理方法及表达形式,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复习课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复习课可以理解为获得新知的又一次学习。

此处的“新”,首先应该是复习课的组织要有新意、有新的乐趣,要变换角度和教学程序,找到知识新的切入点。很多时候,教师在复习课里重知识与技能,将情感丢一边,这样的数学课自然寡味一些。其实,复习课更需要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如复习立体图形时,可以创设一个做鱼缸的情境,分别求铝合金边框、玻璃面积和装水的容积,将所要研究的知识巧妙的寓于问题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新“还要新在知识的延伸点。复习课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题海的世界。作为教师,在学生积累经验形成策略的同时应助学生一臂之力。如在记忆常见的量的进率时,除了默写,其实更好的记忆办法应该是理解。

在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时,我们可以数形结合,因为它和我们的手指的位置相似,如果用大拇指表示千米所在的位置,由于它和米的进率是1000,所以和食指的位置相差较远,而另外四个手指间隔距离相当,就像是另外四个单位相邻两个的进率都是十。

又如在理解面积单位的进率时,更应从意义上理解。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公顷。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英文缩写是h㎡,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100×100)了。

当然,复习课由于其容量大才导致教学策略的多元,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但我们的复习课应该始终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整理和复习要系统,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要主动,查漏补缺要及时,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形成策略是必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