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护足”才能不“失足”
(2011-06-01 09:01:26)
标签:
温性脚垫区足趾糖尿病足坏疽健康儿童节临床探究诊治气机湿邪中医 |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护足”才能不“失足”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因此病早期表现以足趾麻木、感觉迟钝、发凉、疼痛为主。进一步发展足趾红肿、溃烂,后期严重者损筋伤骨,足趾发黑、坏死,甚至不得不截趾、截肢。故中医又称之为“筋疽”。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致残性并发症。因此,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护理好自己的足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一旦发病,早诊早治可大大减少致残率。
一、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例:
(一) 直接因素:
糖尿病患者长期慢性代谢紊乱,血液粘稠度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下肢中、小动脉硬化闭塞,血栓形成。早起肢端皮肤、神经营养障碍,加上足部受压。外伤、感染而引发糖尿病足。患者足趾初起凉、麻、疼,进一步发展,足趾因缺血、炎症而红肿、溃烂、发黑、坏死。
(二)、诱发因素:
(1)穿鞋过紧,足趾发生挤压伤或磨损。
(2)烫伤。洗脚水太热,或暖水袋、热保暖脚放置时间太长。
(3)足癣。脚气平素没有积极治疗,继发感染。
(4)外伤感染。患者足趾被人踩伤,或木刺、剪刀划伤,或不正规修脚引发的外伤。
(5)鸡眼、胼胝(脚垫),治疗的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
二、糖尿病足临床表现:
症状:
初期患者足趾发凉,感觉迟钝,麻木、疼痛,皮肤瘙痒或浮肿,中期足、趾红肿、起水泡、溃烂、脓水外溢,患足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疼痛,行走困难。后期足趾发黑、坏死,患处肌腱破损、或死骨外露,脓水恶臭,疼痛难忍。
分型:
(一)、温性坏疽:
多发生于较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肢端动脉及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及微循环障碍,加上皮肤创伤、感染而发病。病变多在足底胼胝区(足掌脚垫区),足背或足跟处。局部皮肤暗红、肿胀、疼痛,溃破后脓水较多,边界不清,范围扩大。可伴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尿少,尿糖强阳性,血糖明显高于正常,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干性坏疽:
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起患足皮肤苍白或紫暗、冰凉、疼痛,间歇跛行。中期足趾或趾尖出现大小、形状不等的黑色区。疼痛加重,夜间尤甚(静息痛),后期足及足趾整个变黑、干枯、变小。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三)、混合型坏疽:
患者同一足部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干性坏疽和温性坏疽。坏疽范围较大,甚至黑及足的大部或全足,病情较重。
三、 治疗:
提倡:中西医结合、全身与局部结合治疗。
1. 积极控制糖尿病,纠正机体代谢紊乱。
2. 抗生素抗炎,针对感染,选用广谱、强有力的抗生素。
3. 改善肢体血循环障碍。早起输一些扩张疏通血管的药物。如复方丹参液、血栓通、川芎嗪等。
4. 改善末梢神经功能。如口服B族维生素、B1、B12。
5. 中药辨证施治:
早期: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中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后期:清热解毒,托里排脓,扶正祛邪。
四、 预防与护理:
1. 患者要保持足的清洁、温暖。做到:“冬日保暖,夏日防潮”。
2. 穿鞋、袜要宽松、舒适、干爽,鞋垫和袜子要勤洗勤换。
3. 防止足部烫伤。洗脚水温度适宜,不要太热,洗脚后要用干的脚布将趾缝和足部擦干。
4. 积极治疗常见脚病。如足癣(脚气)、鸡眼、胼胝(脚垫)。要请专业医生治疗。
5. 避免外伤。注意足部不要被人踩伤和凉席木刺划伤,剪趾甲时不要剪的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