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袭红裙,一首《农村新风尚》,张俊平的沔阳道情在剅河镇七一文化汇演的舞台上演,和着音乐,台下1000多名观众踩着乐点,打着拍子。
曲罢,台下掌声不绝,张俊平莞尔一笑,翩翩退下舞台。回到后台,她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沔阳道情这门艺术,传到她这儿,愈发出彩。
据史料记载,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就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宋高宗)云:‘此乃张抡所撰鼓子词’。”可见当时已有道情,且唱的与鼓子词形式相同。
沔阳道情形成于明末清初,又称沔阳渔鼓道情,是古老的道教文化和沔阳民间曲调相结合后,逐步衍变而成的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江汉平原的仙桃(原沔阳)、天门、潜江、洪湖、监利等地。最初的沔阳道情主要靠艺人走乡串户沿街乞唱,是早期艺人逃避水灾的一种谋生手段。
经过几代艺人的变革,沔阳道情与沔阳渔鼓、沔阳小曲等唱腔曲调不断融合,形成富有江汉平原风味的音乐唱腔,得到了较大发展。唱腔丰富,曲调优美,沔阳道情成为湖北省影响较深、传唱最广、听众最多的曲艺形式之一。
张俊平出生于文艺世家,是沔阳道情第六代传人,其祖父一生从事花鼓戏和皮影戏的演唱,其父张四林是原沔阳县曲艺队队长。从小耳濡目染,张俊平对曲艺产生浓厚兴趣。
1983年,张俊平拜师高凤成学习皮影,2000年,又参师夏祖勤学习沔阳道情。学艺期间,通过名师指点和自己的勤学苦练,她对沔阳道情的特色唱腔有独到之处,其嗓音高亢,清晰明亮,字正腔圆,尤其善于运用唱腔韵味刻画表演人员的内心世界。从艺30余年,张俊平常随师傅夏祖勤同台演出各种题材的道情,演出足迹遍布江汉平原。
《送肥路上》《小区的春天》《我们的物业》《劝君莫赌博》《娶双亲》《歌唱新剅河》,张俊平创作演出的剧目口碑极高,其中《歌唱新剅河》获创作演出一等奖。

“沔阳道情唱词分为开头、正文和煞尾三部分。唱词句式多用七字句、十字句,可以嵌字,可以运用三字、四字、五字垛句,一般以一道韵辙到底。”谈起沔阳道情的唱词,张俊平如数家珍。张俊平一直从事沔阳道情艺术表演,其技艺特点鲜明,秉承了沔阳道情传统艺术风格。
极富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沔阳道情,唱腔优美、唱词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多为一人站唱,辅以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出道具使演唱和表演十分灵活,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边唱边打竹简,控制速度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另有丝弦伴奏。
沔阳道情通常以“西韵”为主腔,再选择其它曲牌围绕“西韵”适当地穿插运用。“西韵”包括“西韵头”、“西韵尾”和“上下句”三个组成部分(“上下句”可以连续重复多次运用)。可以同时运用“西韵”曲牌的整个唱腔;也可以将“西韵”拆散,运用其中的两个部分或一个部分,甚至可以把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句唱腔揉进其它曲牌里运用。
据不完全统计,沔阳道情的曲目有300多个。其中既有从其它曲种、剧种里移植改编的曲目,如《白扇记》《游龟山》、《高坡岭》《十辈古》《双槐树》《四下河南》《考棚案》等;又有一批创作,改编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段子,如《一杆红旗》、《福水长流》、《走向明天》、《夜半自有守护神》、《陶五毛传奇》、《省柴灶》、《看桥》、《看戏》等。
“沔阳道情目前还比较受欢迎,不管去哪儿演出,观众们都是捧场的。”谈起沔阳道情的现状,张俊平略感欣慰,放眼未来,她不免担忧,沔阳道情目前的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压根不感兴趣,这门艺术还能走多远,她在思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文化的冲击,沔阳道情艺人由于年龄老化而相继作古,又难以吸收年轻人传承学艺,传承出现断层。目前,我市从艺的沔阳道情艺人有50多人,年龄最大的已78岁,50岁以下的艺人仅5人,沔阳道情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在常年的演艺活动中,张俊平不忘收徒传艺。2001年,张俊平收徒段红艳、严友桂两人,传授沔阳道情方面的相关知识,练习唱腔、击打渔鼓竹简、敲击磁碟,张俊平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徒弟。
参与2008年-2011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宣传展示活动,配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沔阳道情普查,协助市文广新局进行沔阳道情省级名录申报,在市群众艺术馆和市曲艺家协会的安排下,多次到学校、企业和农村表演宣传沔阳道情艺术,沔阳道情在张俊平等艺人和单位的努力下,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来源:仙桃日报记者张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