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


标签:
杂谈三棒鼓 |
分类: 沔阳文艺 |
于明代后流入湖北。又据《沔阳实录》中载:“氏(陈友谅之妻)女形美而善歌舞,脚常曲行,口吐依呀……氏善刀法,三刀齐发,来回如飞……谅(陈友谅)编歌子队,演唱军兵间。”
表唱时,表演者轮翻抛动三根嵌有铜钱的棒子击鼓,边击鼓边唱歌。抛动“鼓棒”的花样有“麻雀钻竹木”、“铰花”、“单鼓花”、“双跨花”、“白蛇吐箭”等十余种。
唱词结构各地不同,一般为七字句,四句一组。也有“五、五、七、五”、“五、五、七、七”等句式的唱词。
有些地区除击鼓外,另佐以小锣。技艺高的增抛四把刀、叉、火把等物。由于抛棒击鼓有严格规律,歌唱节奏一般变化不大。
传统曲目内容主要反映旧社会人民的痛苦生活,如《逃水荒》等。三棒鼓因杂技成分较大,故也有专事抛棒击鼓者,后成为“杂技”节目之一。
沔阳三棒鼓词有十多种唱法,多为天沔小曲,江汉民歌,其唱词通俗简练,词句简短,每段押韵。鼓词格式为“五五七五”,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它的内容常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即兴变换,但不论如何变换,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类的内容,最终达到给钱给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表演分单人和双人两种。单人表演者自己抛耍三根嵌有铜钱的鼓棒击鼓伴唱,并敲挂在鼓侧的马锣。双人表演则一人丢棒击鼓,另一人奏马锣,二人对唱。
声腔发展到后来,除[平腔]、[悲腔]、[凤尾腔]、[杂花腔]、[鱼尾腔]外,还有[十枝梅]、[摘花调]。三棒鼓传到湖北沔阳、天门后,融入当地花灯锣鼓、田歌等,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天沔民间常说:“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