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棒鼓

(2011-03-18 23:36:10)
标签:

杂谈

三棒鼓

分类: 沔阳文艺

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广泛流传于湖北江汉平原沔阳、天门一带,和鄂西南恩施州一带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它的产生与长期流存,虽然民间有“周天官一本堵九河”的传说,实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不修堤防,致使当地十年九水,连年遭灾。人民为了活口,纷纷以打三棒鼓、敲碟子、唱小曲等形式沿门乞讨,奔走四方。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使之逐渐形成这一形式独特并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走唱形式。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鼓儿咚咚,锣儿哐哐,含着眼泪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听来令人肝肠寸断,伤感万分!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沔阳,天门一带的地势是何等的低洼,水灾是何等的频繁,百姓们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贫穷。据《沔阳州志——地埋》记载,天沔一带因“土瘠民穷”、“十年九水”被称为“泽国”。自乾隆三十年间到同治九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天沔共发生水灾五十四次,“水势横溢数百里,人畜淹死无数,老弱转移,十室九空”。因此,穷苦的人们只好身背三棒鼓,或夫妻,或兄妹,或父女,流落他乡,穿林过市,沿门乞讨唱花鼓。由此可见,特殊的环境创造了三棒鼓艺术。清代末叶三棒鼓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更广。为谋生计,沔阳、天门一带的人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到中欧,到东南亚,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们被称之谓“中国的吉卜赛人”。

三棒鼓

     流传于湖北境内的“三棒鼓”由“凤阳花鼓”嬗变而成。明田艺蘅《留青日礼》云:

     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也。

于明代后流入湖北。又据《沔阳实录》中载:“氏(陈友谅之妻)女形美而善歌舞,脚常曲行,口吐依呀……氏善刀法,三刀齐发,来回如飞……谅(陈友谅)编歌子队,演唱军兵间。”

 表唱时,表演者轮翻抛动三根嵌有铜钱的棒子击鼓,边击鼓边唱歌。抛动“鼓棒”的花样有“麻雀钻竹木”、“铰花”、“单鼓花”、“双跨花”、“白蛇吐箭”等十余种。

唱词结构各地不同,一般为七字句,四句一组。也有“五、五、七、五”、“五、五、七、七”等句式的唱词。

有些地区除击鼓外,另佐以小锣。技艺高的增抛四把刀、叉、火把等物。由于抛棒击鼓有严格规律,歌唱节奏一般变化不大。

传统曲目内容主要反映旧社会人民的痛苦生活,如《逃水荒》等。三棒鼓因杂技成分较大,故也有专事抛棒击鼓者,后成为“杂技”节目之一。  

沔阳三棒鼓词有十多种唱法,多为天沔小曲,江汉民歌,其唱词通俗简练,词句简短,每段押韵。鼓词格式为“五五七五”,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它的内容常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即兴变换,但不论如何变换,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类的内容,最终达到给钱给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表演分单人和双人两种。单人表演者自己抛耍三根嵌有铜钱的鼓棒击鼓伴唱,并敲挂在鼓侧的马锣。双人表演则一人丢棒击鼓,另一人奏马锣,二人对唱。

  声腔发展到后来,除[平腔]、[悲腔]、[凤尾腔]、[杂花腔]、[鱼尾腔]外,还有[十枝梅]、[摘花调]。三棒鼓传到湖北沔阳、天门后,融入当地花灯锣鼓、田歌等,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天沔民间常说:“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