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沔阳小曲的传说

(2011-03-19 09:58:51)
标签:

杂谈

湖北小曲

分类: 风土人情

 “沔阳小曲”是汉水(亦称“襄河”)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音调婉转,曲风细腻,有着“江汉平原”的鲜明色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流行于汉江沿岸一带的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京山、汉川等地。早期多为沿门卖唱,常为一人敲碟子演唱,一人用二胡伴奏。因此,又叫“碟子曲”,或称“内河小曲”。“杯盘碗筷”本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它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作为乡土艺术的“碟子小曲”起源于何时,却不见于史料记载。

“击碟”而歌的碟子小曲,大概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有了它的活动踪影,早在《太平广记》(出自《纂异记》)中,就有了“西王母以珊瑚击盘与穆天子对歌”的描述。“西王母”和“穆天子”虽为传说中的人物,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但“太虚仙界”中的“琴磬笙歌”,必定是地上人间的“折射”。“西王母”珊瑚击盘而歌,也必然是人民生活中实有艺术之反映。

    关于“碟子小曲”的起源虽不见正史记载,但在“江汉”平原的小曲艺人中却流传着许多“轶闻传说”。一说,在清·同治年间,湖北仙桃(旧属“沔阳”)“沉湖”附近有一“财主”,每天要“丫头”给他送五道茶。有一次,丫头不慎把瓷盘摔破,被财主婆毒打后撵出了家门,从此,她便带着一个“碗”和一双“筷子”沿门乞讨。

她一边用筷子敲打碗沿,一边用悲愤的曲调向人们倾诉自己的身世,激起人们的同情,得到了好心人们的“施舍”。后来穷人们凡遇“天灾人祸”,“生计无着”时,也效仿“丫头”,带一个碗一双筷子,边敲边唱“以谋生计”。后来有人改“碗为碟”,沿街卖唱,于是,便逐渐嬗变成了现在流行的“碟子小曲”;一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公元1506年——1521年)“下江南”来到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淘溪潭”,入一酒店,见卖酒女李凤姐生得美丽,皇帝便问她会做什么佳肴?李凤姐说:“会做红嘴绿鹦哥”(即“炒波菜”)。

皇帝在厅中坐下,李凤姐在厨房抄菜,弄得碗碟乒乓作响,并伴以清脆婉转的歌声,悦耳动听,皇帝大喜。于是,皇帝将李凤姐带回京城,封为“妃子”,击碟而歌的碟子小曲便在京城传播开来。

碟子小曲除在江汉平原广为流传之外,随着人群的流动、灾荒的迭起,它亦逐渐向四方扩展开来。有的艺人为谋生计,还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国行艺卖唱,于是,击碟而歌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仅在“碟子小曲”、“汉滩小曲”中可经常见到它的“身影”,而且它已进入“舞台”,为众多的歌舞所吸收,成了民间歌舞中的一有机组成部分,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欢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棒鼓
后一篇:莲花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