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2011-03-15 13:05:24)
标签:

转载

我的家乡
原文地址:荆楚文化下的寻访作者:梨园寻访

 

沔阳的渔鼓,皮影,花鼓戏,武汉的湖北大鼓,这个夏天《梨园寻访》带您走进江汉平原的戏曲圈里,领略夏日里的荆楚文化。

 

【城记】

 

【武汉】何祚欢(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武汉这座城市,其实是一个早期移民城市,早期的武汉人,真正也是本地人少,外地人多,大家都要宽容,为了自己生存下去,必须把自己身边的人,都变成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所以武汉人比较开朗,比较宽容,跟很多地方不一样,他不太夸耀自己有什么,他比较夸耀自己能容纳什么。这个特点太明显太明显。

 

【仙桃】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之间,发现一方绿洲,屋舍俨然,绿树掩映,阡陌交织,实乃人间仙境,不禁按落云头,撒桃祝福。转眼之间,地上长出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而得名。

 

武汉·【湖北大鼓】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一座城市“融合”最好的呈现方式莫过于文化的融合,现代化的武汉也是如此。在武汉有名的小吃一条街——吉庆街上,湖北各地乃至省外的艺人不请自来,京剧、楚剧、汉剧,大鼓、评书、说唱,在这里粉墨登场。吉庆街的吹拉弹唱,已经成了武汉夜色的一道风景线,这些艺人的存在,让吉庆街没有了夜的概念,当别的地方灯火阑珊时,这里却华彩如织,灯火通明,乐声盈耳。

 

这个让作家写进小说,让演员搬上舞台,让导演拍成电影的吉庆街,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都说香港有四大天王,这里也有 “四大天王”!这次我们梨园寻访来到武汉就找到了这天王级人物——麻雀。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夜晚的吉庆街,一把胡琴是流浪艺人张德生的全部家当,金字招牌上书“江城十大草根艺人、四大天王之麻雀”。吉庆街的艺人,不少都有“张口就来”的本事,这种即兴表演与高雅正规的剧院演出,形成鲜明对比。的确,吉庆街的优势就是:直接。演员面对面表演,内容更直接来自生活。 “小大鼓”孙敬诚往客人面前一坐,竹板一打,小鼓一敲,便开始表演了。虽是初次见面,可他却像“看相大师”,现编现演的词儿既贴切又压韵,常常逗得满桌客人乐开怀。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像孙小鼓这样唱大鼓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在吉庆街要想听大鼓,必点孙小鼓。

孙小鼓:我喜欢曲艺,我小时候喜欢听相声啊大鼓啊尤其是湖北大鼓。我们湖北大鼓的祖师爷张明智先生,可以说把我们的湖北大鼓唱的太棒了,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他出的很多专辑我小时候就听,听完就模仿啊,就喜欢上了。就读艺校了。当时是年轻气盛,一腔热血,一唱就唱了十多年。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这位就是湖北大鼓艺术大师——张明智老师。年近古稀的张老师现在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对湖北大鼓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张派鼓王”。不仅自己是“鼓王”,就连他手中的鼓也是“鼓王”。这个从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大鼓跟张老师一样见证着湖北大鼓半个世纪的发展。

 

 

仙桃·【沔阳花鼓戏】

来到湖北似乎都跟“鼓”有缘,接下来我们的寻访还是跟“鼓”分不开,他就是沔阳花鼓戏。仙桃是湖北省花鼓戏曲艺术之乡,“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沔阳花鼓戏是仙桃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港交织,歌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

“摘花”——是沔阳花鼓戏表演的一项绝技,主要运用在《站花墙》中,演员在表演时凭空变出许多花朵,可以说是神奇的魔术。

2009年似乎是一个有魔力的年份,各大电视媒体在今年不惜花巨资打造各自的魔法世界。“魔术”成为当下时尚的代名词。我们《梨园寻访》也踏着时尚的节拍,寻找戏曲中的魔力。“六步”、“八段”、“十神”的摘花表演,形象地表现了看、闻、听、摘、刺、攀、打、放、扎等姿态。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仙桃·【沔阳渔鼓】

沔阳渔鼓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广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麦号子”等民间音乐,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广泛流传于江汉平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朵奇葩。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七月,荆楚之地的江汉平原,正值荷花开放的时节。堤堤碧水、浮水红菱、黄绿苇丛。星罗棋布的湖泊簇拥着昔日的沔阳旧地,而今的仙桃市。“水乡泽国”是仙桃人对家乡自豪的描述。我们关于沔阳渔鼓的寻访就要从这一片南临长江,北靠汉水的河流湖泊说起。

何祚欢:这一带,地势比较低,长江,汉水,发水的时候,就会把田,淹没,所有就有一句话,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猫儿狗儿不吃糯米粥。他收起来,这个地方就肥了,不收,怎么办,几家人就举家迁移。

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在古沔阳的地界上,按老人家的说法是,连块像样的石头都寻摸不到,那么当大水淹浸了辛苦劳作了一季的田地,这些老百姓只好背井离乡,另寻生计。他们唱着自己平日劳作的时调小曲沿长江而上,一路辗转,为人歌,为人舞,红白喜事唱出来。借着简易的渔鼓工具,卖艺糊口。

不知过了多少年,渔鼓渐渐成为了沔阳人生活民俗里的一部分,丰收来临时,人们就会用渔鼓唱起喜悦和祝福。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沔阳渔鼓艺人朱红中演出《武松赶会》

朱老师的这段《武松赶会》,除了一把渔鼓,一位伴奏,边上还有众人在一唱众和地帮腔。朱老师演唱得轻车熟路,形神兼备,看来这是他的拿手好戏,看到这,我们的主持人还不过瘾,禁不住就想考考朱师傅的临场反应如何。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灯光才子】

主持人冯蕾:这朱师傅可真够厉害的,敲着渔鼓,看到我们梨园寻访摄制组四人,随口就来上一段现编的词,我就纳闷了,七十多岁的老人家脑筋转得比年轻人还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像朱老师这样的渔鼓艺人被仙桃沔阳人亲切地叫做“灯光才子”。所谓的“灯光才子”在舞台下安安静静,这只要一上了舞台,把舞台幕布一拉,灯光一打,这渔鼓唱词就不断地从脑袋里蹦出来,痛快流畅。

一把简单的渔鼓,一副与之交错应节的云板,在老艺人的灵巧演奏下,把一个个依稀远去的故事,现实热情真诚的待客之道演绎得质朴纯净。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仙桃·【沔阳皮影】

发轫自陕西的中国皮影,跟随着江河奔涌的方向,一路东行,在江汉平原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生根发芽,合着回荡在仙桃人耳边的渔鼓道情,演绎出了别样风味的沔阳皮影戏。

 

在仙桃市一个叫郑场的小镇上,我们找到这一位收藏了全国各地5000多件皮影的郑先忠。有别于全国其他地方的皮影,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特别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般在很多大型的大型综艺晚会当中,我们都会发现由主持人来串场,告诉大家今天演什么节目。而在我们这个沔阳渔鼓皮影戏当中呢,我们就看到了由影人给影人自己报幕的场景。

加入了渔鼓的演唱方式,沔阳皮影变得生动而富有地方特色,老艺人们白天敲着渔鼓歌唱劳作,晚上又登台舞起了皮影,台后演员演得激情飞扬,台前观众看得大呼过瘾。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比拼脚力】

按沔阳皮影老艺人的说法,沔阳皮影早年在仙桃市“熊”啊,老百姓爱皮影子的演出。一有皮影演出的时候,十里乡亲摇着鹅毛扇老早就把场子围得满满的。小孩子一边喝着酸梅汤,一边学着皮影子的动作玩耍嬉戏。

以前演出的舞台是用木板铺的,一到演沙场,武打的时候,演员比拼的就是脚力,谁演的投入,他的脚跺的力气就大,声响就打。两个演员通过跺脚来表示战斗的激烈。而且老沔阳人还特别欣赏能把舞台的板子跌破跌穿的演出队,这也成为各演出队演出的一种实力检验。哪个队伍演出的声响动作越大,老百姓就愿意接他们再来演出。

 

【鸡鸣腔】

沔阳皮影中有一种叫“鸡鸣腔”来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四面楚歌》唱的“鸡鸣歌”是楚汉相争的“落幕曲”,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凯歌。昔日的英雄豪杰早已灰飞烟灭,但是这里的百姓却把对英雄的歌颂与歌唱流传下来。

 

在经历了繁华与落寞,衰微与重兴,武汉的湖北大鼓艺人,沔阳的渔鼓艺人,花鼓戏艺人,皮影艺人们用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对传统戏曲文化坚守的一份朴素与真诚,言语中也透着对文化传承的愿景和企盼。《梨园寻访》一路追寻着传统文化的戏曲瑰宝,希望带给观众朋友更多的喜悦和快乐。

[转载]荆楚文化下的寻访

0

后一篇:三棒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