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8)
(2011-03-07 09:19:30)
标签:
杂谈 |
乐曲转入下属调的中间段落有两个主旋律,也具有和上面主题相似的性质,非常热情。最后,再现乐曲的第一部分,并用简洁明快的旋律结束。乐曲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本曲和所作《不煞车波尔卡》与其兄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所作的《游览列车波尔卡》和《休假旅行波尔卡》具有相同的性质,是具有一定描绘性色彩的乐曲。
通过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想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钢琴曲《捉迷藏》
钢琴曲《捉迷藏》是作曲家丁善德1953年所作的《儿童组曲》中的一首。丁善德(1911-1995)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昆山人。他早年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1928年入上海音专,先后学习琵琶、钢琴演奏,后师从黄自学习作曲,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4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院深造,师从布朗热、奥涅格等大师。1949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他曾任作曲系主任、副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创作的乐曲结构严谨,手法新颖细腻,追求民族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的统一。他的代表作有《新中国交响组曲》、《长征交响曲》、《交响序曲》以及钢琴组曲《儿童组曲》、《春之旅》、《新疆舞曲》第一、二号等。
钢琴组曲《儿童组曲》,由描绘儿童生活的五组画面构成:郊游、扑蝶、跳绳、捉迷藏、节日舞蹈等,形象地描绘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禀性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作者通过标题,用故事情节将乐曲贯穿起来,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受。我们在课本中只选用了《捉迷藏》这段音乐。
乐曲《捉迷藏》通过对儿童所喜爱的游戏“捉迷藏”的描绘,塑造了孩子们机智灵活的音乐形象。乐曲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音乐材料简洁,乐曲的力度时强时弱,乐曲的速度时快时慢,演奏的音区时高时低,好似小朋友们捉迷藏时,时隐时现,躲躲藏藏、追逐、逗趣的情景:
|
第二段的音乐舒展,共同音反复被强调,描写了孩子们在捉迷藏时摸索、推测,从犹疑到确定的情景:
后段为再现段,乐曲由弱至强,不断向高音区模进,在热烈欢快的情绪中结束。让学生在这首乐曲中再一次感受钢琴的音色,感受乐曲所描绘的孩子们生动、活泼捉迷藏,嬉戏、玩耍的情景。
3.歌曲《火车开啦》
《火车开啦》,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全曲的节奏简单、明快,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歌曲一开始就采用了火车开动时“咔嚓咔嚓”声响的象声词,第二句又采用了完全重复的手法;第三乐句在高音区进行,配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好像火车在迅疾地飞驰,也表现了火车司机开动火车的自豪感;最后一乐句是大调式主三和弦的分解进行。
这首歌曲的节奏鲜明,适合做开火车的游戏。低年级学生在游戏中感受
的节奏和歌曲活泼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
初步唱会歌曲可结合开火车的游戏,在做动作的过程中掌握歌曲。下面是一种游戏设计:
《开火车》是一个有简单情节的集体游戏。除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容、
情绪外, 还要巩固:
节奏的学习,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准备:
(1)游戏前先学会火车行进的基本动作。
手:预备姿势,左手扶前面学生的左肩,右手半握拳,曲肘收至腰部。
脚:先出左脚,一拍走两步,每小节走四步。
音乐起,每小节第一拍右手向前伸出,第二拍向下向后收至腰间,划一小半圆:
火车站各留四名学生为候车者。
(3)准备一顶大盖帽(扮火车司机者戴)。一人扮司机,七人扮乘客兼车厢。
“火车司机”站在最前面,双手交叉搭在自肩上。后面七人依次伸出左手扶在前面学生的左肩,右手收至腰间,一边唱歌一边按火车行进路线,做行进的基本动作向乙站“驶去”。歌曲结束时,火车一定要准时开到乙站停车,“司机”将大盖帽交给第五人,前面四人(包括司机)下车。歌曲第二遍时,第五人扮司机,在乙站候车的四名学生“上车”,依次列队站好,一边唱歌一边按图中路线“驶向”甲站。如此反复,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游戏的机会。
4.歌曲《躲猫猫》
《躲猫猫》是一首贵州苗族儿歌。这是苗族儿童在小溪边、村落旁、山林里、岩洞中玩捉迷藏(躲猫猫)游戏时边唱边玩的童谣。2/4拍,徵调式,单乐段歌曲。歌曲的节奏平稳,乐思朴素,音域仅有五度,音乐主题是一个级进与小跳相结合的动机:
|
给人以活泼、伶俐的感觉,好像苗族儿童轻盈、灵巧的身姿。第3小节属音的出现,使曲调在色彩上有了变化,尤其在第6小节,旋律停顿在属音上,使歌曲产生强烈的动感,然后以连环式的手法采用第三句为第四句头的手法回到主音上结束了小曲。整个曲调洗炼、活泼,单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朴素而不失丰满,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生活在贵州高原上的苗族人民是一个与音乐息息相关的民族,在其浩如烟海的民间音乐中有数不清的情歌、酒歌、叙事歌以及乐曲。苗族民歌多用“商”、“徵”调式,旋律多是建筑在缺“角”的四声音阶上,乐汇朴素,节奏平稳,音程跳动不大是其鲜明的特点。《躲猫猫》这首歌所表现的天真活泼的特点与之完全不同,有着鲜明的儿童特点,也是一直被苗族儿童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我们把它选为游戏歌,让学生接触少数民族音乐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
苗族及其音乐文化
苗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四川和广西等省。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的“飞歌”享有盛名。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为国内外宾客所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驰名中外,现已成为中国出口工艺品之一。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琢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的节日很多,“苗年”(农历十月),在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大苗山地区比较盛行。但大多数苗族地区都过春节,也称“客家年”。“踩花山”、“跳场”,盛行于云南文山、楚雄及贵州贵阳、惠水一带。“四月八”是贵州贵阳地区苗族人民比较隆重的节日。过“龙船节”时,沿江河地区的苗族一般都举行龙舟竞赛活动,以湘西和贵州最为盛行。黔东南的“吃新节”与湘西、黔东、川东南等地的“赶秋节”,是苗族传统的庆丰收节日。节日中有唱歌、踩鼓、吹芦笙、打秋千、爬杆、斗牛、赛马和各项体育活动,同时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游方”的好时机。
苗族的音乐共分四大类:民歌、说唱、舞蹈音乐、器乐。
民歌
苗族的民歌在歌词上有的纯用苗语,有的纯用汉语,还有的苗汉语混用。民歌中“飞歌”,只在山岗林野与田间地头演唱,音调高昂、气势雄伟。其特征是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以尽气息延长,句间可以任意延长休止,句内喜用滑音级进,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的呐喊声。
民歌中的“游方歌”,是苗族男女青年以唱歌的方式公开交往,选择对象时唱的歌。游方歌的曲调婉转细腻,其音乐风格与本地区的飞歌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唱法上独具特色,男女都用假声轻声唱法。在音量、语调以及情感上发生细致变化,从而引起音律的浮动以及细致的装饰、滑音和收腔,收腔时吐出的深沉的气息等等。
民歌中的“风俗歌”,分节日风俗歌和生活风俗歌两种。传统节日活动的基本内容是赛歌和器乐演奏。在生活风俗歌中,各地都流行伴嫁歌、出嫁歌和丧歌、哀歌、孝歌等,名称基本相同。
苗族有用于礼俗的敬酒歌、祝酒歌,有在节日酒会中老人演唱酒歌叙事摆古,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和传授知识。两种酒歌都采用对唱形式。
在苗族的各种祭祀仪典活动中有祭祀歌,多为礼师(巫师)与头人领唱,群众合唱。
湘西苗族流行的“儿歌”《捉蜻蜓》、广西融水一带流行的《讨肉歌》、《赖粑歌》、广西大苗山区流行的《放鸭歌》、《挑水歌》等,节奏活泼、乐汇单纯、乐句短小,曲式结构带方整性的居多。云南、大苗山区流行的催眠歌和哄儿歌,无固定的歌词,多系即兴编唱,用一个短小的核心音调,加上感情衬腔不断反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说唱
苗族的说唱形式,称为《道理歌》源出于苗族古代社会的“理歌”与“理词”,用于调解民事纠纷,系一种说白加唱的形式,曲调近似朗诵调酒歌。
舞蹈音乐
苗族的舞蹈音乐有芦笙乐舞与鼓舞两种。芦笙乐舞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乐舞形式,芦笙演奏者自吹自舞。各地流行的芦笙舞曲都有各自独立的主题内容与地方风格,曲牌相当丰富。常有以数十首乐曲联接成套的芦笙曲。“芦笙排舞”以一只最大芦笙及其舞者带头,舞队始终保持一字队形,姑娘们围着芦笙队旋转起舞。“芦笙队舞”由数十支各式型号的芦笙组成,大芦笙居中,其余成圆圈,先由小芦笙领奏序曲,然后由芦笙队齐奏。“踩芦笙”芦笙队不参加舞蹈,只在一旁伴奏,一群姑娘排列成单行,踏着节拍循圆形线条舞蹈。还有“斗鸡”,是广泛流行的芦笙双人舞,舞曲活泼、急骤、流畅。演奏姿势与舞蹈密切结合。鼓舞分两种:(1)铜鼓舞与木鼓舞;(2)花鼓舞。芦笙舞与鼓舞都具有祭祀性质,都与器乐密切结合。
(2)在活动室地上用粉笔划出“8”字形路线,用两把椅子假设为甲、乙两个火车站,两个器乐
苗族的民间器乐有四大类 (1)竹管乐器:有短横笛、莽笛(即低音笛)与塞栓直箫和姊妹箫等四种。(2)簧哨乐器:有芦笙、簧哨直箫、排笙、低音莽筒等数种。(3)口弦:有单簧与双簧两种。(4)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皮鼓、竹板、青铜低音大筛锣、大锣、马锣、包包锣、大镲、小镲等。此外,苗族地区还有牛角号、竹膜笛、唢呐、二胡、四胡等,这些乐器大致与汉族乐器相似。
苗族音乐的三种声部织体即单声音乐、和声音乐与复调音乐,它的旋法在多数地区常见,其旋律始终在一个五度或八度以内作三和弦分解式的运动,偶尔在一些旋律支干音上由二度倚音作装饰,这样便形成跳进较多的风格特点。在一些地区,旋律始终在一个短小的音列中作级进活动,这样便形成了级进较多的风格特点。另外,苗族音乐十分讲究旋律的核心音调,各地区的民歌或是器乐,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音调变化发展而成的,都具有各方言土语区音乐风格的特点。苗族优秀的作品有舞剧《蔓萝花》、芦笙叙事曲《诺德仲之歌》及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等。
第十课 过 新 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听《平安夜》、《小拜年》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
2.通过唱《新年好》、《龙咚鏘》感受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并通过红绸舞、秧歌舞步的学习,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3.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4.能编创简单节奏、送新年贺卡的小游戏。
教 学 内 容
聆听《小拜年》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小拜年》感受东北民间音乐的风格。
2.想一想冬季里都做哪些游戏?
3.复听音乐模仿冬季里你喜欢的游戏,或由学生分组看图进行北方生活小品表演。
编创与活动
1.认识锣、鼓、镲,学习其演奏姿势。可由教师逐一示范其正确的演奏姿势。
2.把学生分成小组,探索演奏方法,要求:
(1)有几种敲击方法?
(2)怎样敲击长短不同的声音?
3.将各小组探讨过的方法一一展示,看哪一组发现的方法多,敲击出的不同的声音多。
聆听《平安夜》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平安夜》时提示学生:说一说心里有什么感受?
2.教师将录音放弱,随录音讲述关于平安夜的小故事,让学生对这首歌有所了解,带着感情充分地感受歌曲安宁、祥和的音调,复听时随着歌声轻轻做动作。
表演《龙咚锵》
教学基本要求
1.用模唱的方法唱会歌曲《龙咚锵》。
2.听歌曲《龙咚锵》的录音,学习十字步,让学生在动中感受歌曲的情绪,唱熟歌曲。
3.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提出小组意见。敲击给大家听,选择几个合适的不同结尾,让学生体验创造的成功与愉悦。
4.编创秧歌舞动作,可选择红绸或手绢,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表演《新年好》
1.多听歌曲《新年好》的录音,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可加强学生每次感受的目的性,如:感受节拍、哼唱旋律、默唱歌词、跟唱歌词等。让学生在感受中,熟悉旋律,熟悉歌词,唱会歌曲。
2.全体学生自编动作表演歌曲,选两名学生为同学们的歌声伴奏,用碰钟敲击每小节第一拍。还可以敲击第三拍。
编创与活动--送贺卡
这是一个创编节奏的练习,以“送贺卡”的方式呈现。
1.游戏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学生之间可分组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编创节奏图谱,由收到贺卡的一方读拍出来。
2.读拍准确,还要自创节奏回赠对方贺卡,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教 学 建 议
1.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中外作品各一课时。
2.本课结合聆听和表演的编创与活动有多项内容,教师应注意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配合,不可作为单独训练的项目出现。将编创与活动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