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
(2011-03-07 09:18:28)
标签:
杂谈 |
(一)音的长短
1.音的长短是本课的知识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理解音的长短。
2.用比较的方法说出瀑布流水与房檐滴水哪个长,哪个短。
3.用打击乐器敲击,说出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
4.将学生分成小组,对课本上的思考题进行讨论,并且用笔在纸上画出长短线条。
(二)听辨强弱的游戏:走走跳跳
活动方法:
1.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教师手持鼓站在圆圈中,教师敲鼓,学生走和跳,鼓声强时跳,鼓声弱时走。
2.教师击鼓速度可慢些,强弱要分明,教师可四音为一组,如:
(强)××××;(弱)××××;便于学生反映在动作上。
3.还可以让学生随教师的击鼓声转方向,鼓声强时顺时针走,鼓声弱时逆时针走。
4.教师可发动学生献计献策,怎样活动更有趣。让学生动脑参与到编创活动中。
教 学 建 议
1.本课可安排三课时完成。
2.低年级学生对乐曲的聆听以感受为主,多听曲目、增加感受,聆听每一曲,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听辨,说出自己对乐曲所描绘的内容及音乐情绪的感受,再按课本上提示的要求去做。
3.聆听时可引导学生随着乐曲做动作,用动作感受节拍。注意学生节拍感的培养。
教 材 分 析
1.钢琴曲《星光圆舞曲》
《星光圆舞曲》是美国作曲家布雷纳德创作的,G大调,3/8拍,进行曲速度,结构为变奏曲式。
主题第一次出现时,钢琴右手弹奏出弱起的、以级进为主,间或小三度进行的流畅平滑的旋律,给人以自然松弛的感受,表现了星空月夜的安谧与宁静。钢琴的左手伴奏,始终以半分解和弦的形式衬托着。
|
第一变奏是在主题旋律的下方加入了一个三度平行的旋律,与单声部第一主题相比,音响显得丰满,力度有所加强。
变奏(一)
|
第二变奏,改弱起节奏为强起,旋律在高八度进行,旋律向下级进,情绪激动,表现出对美好夜晚的赞叹。
变奏(二)
|
第三变奏是旋律加花的乐段,第2、3小节采用了向上二度模进的手法,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升do的出现使华丽的旋律很有色彩,更为流畅。分解主、属和弦的旋律进行为音乐增添了活力:
变奏(三)
|
第四变奏综合了第二、三变奏的材料,情绪更加热烈、激动。
变奏(四)
|
乐曲最后重复了主题作为结束,情绪又恢复了平静安宁,做到前后呼应。乐曲虽短小,但情绪的变化却层层推进,给人印象深刻。这首乐曲已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初级钢琴曲之一。
孩子们通过这首乐曲,感受钢琴的音色及乐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2.小提琴曲《会跳舞的洋娃娃》
《会跳舞的洋娃娃》的产生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出自两位作曲家的手,匈牙利作曲家波尔蒂尼和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
波尔蒂尼是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于1869年6月13日生于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他自幼就喜爱音乐,后来入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斯蒂芬.托姆卡学习作曲。毕业后,又到奥地利的维也纳深造,分别随埃普斯坦学习钢琴演奏,随曼迪契夫斯基学习作曲技法。在此之后他一生定居瑞士的日内瓦,直至1957年6月28日逝世,终年88岁。
波尔蒂尼的音乐作品受德国音乐和奥地利音乐影响较深。1884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喜歌剧《装饰妆》演出获得成功。1889年,他创作了一部由三个孩子表演的儿童音乐剧《克努斯帕赫泽》。1894年,他创作的第一部芭蕾舞剧音乐《北欧人》发表。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好评。到了20世纪初,他的创作构思日趋成熟,创作技巧上也更加熟练,接连创作了多部歌剧、管弦乐曲、大量的钢琴曲和歌曲,由此而在当时的欧洲乐坛上名声大振。由于波尔蒂尼在音乐创作上的巨大成就,1948年,匈牙利政府授予他匈牙利艺术奖章,以此表彰他的贡献。
《会跳舞的洋娃娃》是一首有浓郁的儿童情趣的钢琴小品,最初是波尔蒂尼为了教学写的练习曲。开始时,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偶然的机会,奥地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发现了它,这首曲子的情调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将它改编成了一首小提琴的独奏曲。从此,《会跳舞的洋娃娃》就成为小提琴演奏家喜爱的一首名曲。
乐曲是三部曲式,D大调,3/8拍,快板。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由钢琴演奏。前面的5小节之后,小提琴从弱拍进入,用弹跳式的弓法演奏,由这里开始的一系列16分音符和8分音符,都加有顿音记号,取得了绝妙的效果,把洋娃娃那可爱、活泼,又有几分笨拙、机械的动作描绘得活灵活现。
|
B段转A大调。曲调优美、婉转,在性格上它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半部分在调性上做文章,使乐曲产生了色彩斑斓的效果:
|
然后A段再现,最后轻快地结束全曲。
学生会很喜欢这首小曲,从中感受小提琴的音色,感受乐曲活泼欢快与优美抒情的对比。
3.管弦乐《号手与鼓手》
《号手与鼓手》选自法国作曲家比捷的《儿童游戏小组曲》,这首管弦乐组曲作于1871年,是根据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共12曲)中的五首小曲改编而成。
《号手与鼓手》是五首小曲中的第一曲,又叫《喇叭与铜鼓》为进行曲,c小调,4/4拍。开始是4小节引子,随即奏出曲调明朗的进行曲主题。
|
表现了孩子们打着铜鼓、吹着喇叭列队行进的可爱神态。
学生通过这首小曲,感受乐曲明朗的进行曲风格,感受并想像音乐中描绘的号手和鼓手。
4.歌曲《布娃娃弹琴》
《布娃娃弹琴》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儿童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五声宫调式。乐曲中仅使用了五个音,因为采用了重复、变化重复的手法,使人感到更有儿童趣味。曲中四分休止符的巧妙运用,既描绘了“叮咚”的琴声,又使歌曲充满了活力。配之级进的旋律,舒展的节奏,刻画了布娃娃弹琴的可爱形象。
5.歌曲《法国号》
《法国号》是一首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歌曲节奏平稳,旋律采用重复的手法构成以具有推动性的大跳音程起句,并由级进平稳的旋律接下去,弹性与抒情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一句完全改变了前面句法的进行方式,改用跳进音程波浪式旋律,从属七和弦的分解进行到主和弦完满地结束了全曲。
译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自问自答形式,用夸赞口吻炫耀自己“会唱歌”的法国号。歌曲简单、易学,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与表演。
第九课 游 戏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聆听《火车波尔卡》、《捉迷藏》,演唱《火车开啦》、《躲猫猫》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2.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有关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3.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节奏,并能整齐地读出三声部节奏。
教 学 内 容
聆听《火车波尔卡》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乐曲前不做导言,让学生感受乐曲鲜明的形象,可提示“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自己想像的事物。
2.简介乐曲轶事,引导学生说出乐曲中描述的火车是怎样开动的.
3.复听乐曲,让学生随意做动作感受。
编创与活动
1.开火车的游戏,由歌谣和歌曲《火车开啦》组成。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大家一齐唱开火车的歌,从一个站向另一个站“开”去,到了一站,读拍歌谣,然后再向另一站“开”去。要求读拍歌谣准确、清晰。达到要求者给这个车站起名字,然后再继续游戏。
2.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游戏,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投入。每一组都可以有不同的游戏方式,看哪一组游戏编创的好。
聆听《捉迷藏》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生动活泼的情绪。提示: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到了什么?什么乐器在演奏?
2.复听时随着乐曲做动作。提示:这首乐曲适合表现课本上的哪一幅图?
表演《火车开啦》
教学基本要求
1.听《火车开啦》的录音,初步感受歌曲。
2.听《火车开啦》的录音,默读歌词。
3.听《火车开啦》的录音,按节奏读歌词。
4.听老师范唱,小声跟唱,自编动作表演。
编创与活动
1.课本出现的两组节奏,第一组是火车的叫声和大车轮转动的声音,第二组是大车轮和小车轮转动的声音,火车轮的声音让学生填写完整。
2.启发学生回答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各种声响,学出来,给大家听,“大车轮的声音填写哪个音合适?”
3.学生仔细看教师手势分三组依次读出,再读两组(叫声、大轮声)(大轮声、小轮声),再三组(
叫声、大轮声、小轮声)一齐读出,形成三声部的效果。
4.可让学生分组设计“火车开来了,又开走了”的情景,设计读节奏的方法,看哪一组表现的形象、生动。
表演《躲猫猫》
教学基本要求
1.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风格。
2.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拍手感受。
3.教师弹琴带着学生小声唱。一学生跟节奏读词。
4.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心里默唱。记住歌词。
5.听琴边拍手边唱歌。教师注意歌中“快”“来”等一字多音处指导学生唱准。
6.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歌曲,开始游戏。学生可编创游戏,共同商议游戏的方法,使大家在创编中活动起来。
游戏方法:
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每组请一个同学担任“找”的任务。
游戏开始全体唱歌,互相串座位“躲起来”,让一个同学“蒙”上眼睛。歌声结束,全组同学加两声“哦”用高位置喊出。只有熟悉同学们的声音,找到“藏起来”的每一个组员,游戏才结束。然后换组进行。
说明:高声喊“哦”是苗族小朋友在游戏时常采用的方法。对方躲在大石头或大树后面,小朋友找不到时,就说一声:“打声‘wō huǒ’吧!”于是躲着的小伙伴就喊两声“哦”,聪明的小朋友循声而至,找出躲着的同伴,直至所有的人。大家共同唱起《躲猫猫》。游戏从头开始。
教 学 建 议
1.本课可安排三课时完成。
2.将“火车”三声部节奏与歌曲《火车开啦》演唱连接起来,使歌曲更有趣味性。
3.教师可将教学中自己的设计写在空白处,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还可以将好的建议寄给编者补充到教学参考书中,使大家受益。
教 材 分 析
1.管弦乐《火车波尔卡》
《火车波尔卡》又译为《快速波尔卡》、《剪彩波尔卡》,这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 -1916)的早期管弦乐作品之一(Op.45)。是为庆祝一家铁路公司通车典礼而创作的。
爱德华·施特劳斯是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大儿子小约翰,二儿子约瑟夫。他们都是作曲家,每人都写有上百首的作品。
爱德华·施特劳斯于1835年出生在维也纳。在这个音乐世家里耳濡目染,从小就喜爱上音乐,后来,他又师从戈特弗里德·普里耶和西蒙·塞奇特学习作曲,师从阿蒙学小提琴,师从阿尔瓦斯和扎马拉学弹竖琴。还未成年便在他父亲的乐队里当竖琴演奏员。有时作曲,有时担任指挥。1870年,他的二哥约瑟夫因病去世之后,他接替了施特劳斯管弦乐队指挥位置,带着乐队到欧洲、美洲许多国家举行音乐会,仅1900年那次到美国,就曾在81个城市举行了106场音乐会。他还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有近三百首音乐作品,1916年逝世于维也纳。终年81岁。
这首《火车波尔卡》采用写实的手法,对蒸汽机车启动、加速、行进、到站,作了细致的描绘。降B大调、3/4,快板,复三部曲式。
前8小节是引子。由短笛、长笛吹奏出短促的倚音和休止符构成的汽笛声,音乐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引出了八分音符组成的同音反复,表现了火车启动、慢跑到加速和有规律的快速运行。作曲家巧妙地用刷子去擦奏松了鼓皮的小鼓,模拟火车的声响使乐曲更富有情趣。
|
随后,出现第一部分A段主题。跳跃的曲调和倚音形成的跳进音程,明朗欢快,仿佛人们乘坐火车时愉快地哼唱着波尔卡旋律:
第一部分B段主题跳跃性较强,更加欢快,还隐隐传来几声汽笛的鸣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