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户外分组活动 促进中班幼儿动作发展
(2017-11-02 18:44:25)
标签:
教育育儿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基本动作教学作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幼儿正确掌握走、跑、跳、投掷、攀爬等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但以往我们老师却把“保证运动量”作为户外体育分组活动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基本动作的学习,同时在教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忽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户外体育分组活动呈现出盲目性、随意性。为此,我们对户外体育分组活动进行优化,调整了活动区域设置,增加了体育分组活动材料,加强了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指导评价等一系列开放式晨间体育分组活动的形式,真正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进幼儿体能发展。
一、优化户外活动区域设置,鼓励幼儿自主参与
1.创设开放式的运动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体能发展。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要有利于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将活动区环境作为一种动态系统,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对幼儿园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比如花圃成为天然的绕跑练习点;高低不同的石墩成为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好场所;大型玩具成为我们练习各种基本动作的好地方;我们还利用沙池练习跳跃;利用墙面练习投掷……就这样我们几乎没有落下每一个可利用的角落。在活动中,幼儿打破班级界限,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地点,自由支配在每个活动区逗留的时间,让有限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变得开放和丰富可选,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尽情的享受空间、时间、材料和人际关系的开放。
2.规划合理的区域搭配。
户外体育分组活动是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区域划分,较常见的是按照不同的基本动作进行分区的。首先,我们将活动区分为平衡区、投掷区、钻爬区、攀登区、手头玩具区等,既有运动量大的区域,也有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发展幼儿上肢运动的区域,也有发展下肢的运动区域;既有练习基本动作的区域,也有发展综合身体素质的区域,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使幼儿身体得到协调发展。各区域有明显的标志和活动范围,同时每个区域安排一至两名教师负责该区的活动,确保各活动区在空间上相对隔离又相互沟通。其次,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及幼儿动作发展状况对区域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合理搭配。例如,冬季天气寒冷,可适当增加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内容(跑跳等)及区域空间,夏季天气炎热,可适当增加运动量较小(平衡等)及区域空间,使幼儿的运动量科学合理。
二、优化游戏器材的提供,引导幼儿自由选择
1.依据目标,投放材料。
户外体育分组活动打破了班级的界限,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应明确活动的目标发展幼儿的何种技能,提高幼儿何种能力。新《纲要》提出,幼儿园体育的目标是使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因此,我们在制定户外体育分组活动目标时,遵循整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在全面了解中班幼儿在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依据幼儿的年龄、个体差异分别制定出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等方面教育目标,根据分层的内容制作相应的体育器械。如以中班上期的跳跃练习为例,我们设计以下目标:
(1)会双脚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50厘米)。
(2)能果断地从40―60厘米高处往下跳。
(3)双脚在直线两侧行进跳。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依据目标制作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玩具。如根据目标(1)会双脚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50厘米),我们利用布和细铁线制作成“荷叶”,让幼儿学小青蛙练习双脚立定跳远;根据目标(2)能果断地从40―60厘米高处往下跳,我们用塑料桌布制作成降落伞,让幼儿站在石墩上练习高处往下跳;根据目标(3)双脚在直线两侧行进跳,我们用米袋制作成跳袋,让幼儿套上跳袋练习行进跳……
2.依据动作,细化材料。
在确定了活动目标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对动作进行解读与剖析,明确分解动作的组成,因为只有对动作的构成进行仔细分析,才能找准动作的要领,依此来制作出适宜的玩具。例如中班体育分组活动《快乐小魔仙》,活动的目标为原地旋转3―5圈后原地站稳,在制作玩具前,我们首先就对此基本动作进行分析。该动作的重点是:(1)要原地旋转3―5圈,(2)旋转后要站稳;难点是要匀速旋转3―5圈。解读完这些动作的重难点,我们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动作问题,进行初步的预想并尝试利用玩具来解决问题:首先我们创设了“小魔仙闯关”的情境,让幼儿穿过森林,闯关解救小动物,旨在解决原地旋转的枯燥性,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其次,我们让幼儿穿上“魔仙裙”,在旋转过程中让裙子飞起来,裙子飞得越高,表示魔法越强,旨在帮助幼儿做到“匀速快转”。最后,我们在要解救的小动物前贴上脚印,要求幼儿手拿魔仙棒站在脚印上旋转,转完后用魔仙棒敲一敲小动物,发出“叮”的声音后表示动物解救成功,旨在帮助幼儿做到“原地旋转后原地站稳”。这样就能很好地利用材料辅助幼儿准确地完成该动作的学习。
三、优化游戏过程的指导,促进幼儿自主探索
户外体育分组活动是开放性的体育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但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幼儿各种运动能力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
1.关注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灵活引导与幼儿积极互动。
幼儿作为户外体育分组活动中的主动学习者,活动内容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幼儿自身的主动活动来获得新的发展。由于幼儿身体和心理存在个体差异,在户外体育分组活动前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分层指导;在活动中则全面、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给予不同指导,尊重捕捉幼儿自发生成的东西,及时给予鼓励、反馈和帮助。如在《保护杨村》的活动中,我们可设计安排不同高度、颜色的“灰太狼”,不同颜色的纸球等,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投掷练习。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投掷难度高的“灰太狼”,并用游戏的情节、口吻暗示可拿着不同颜色的纸球投掷相同颜色的“灰太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投掷能力,使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又如,在“打地鼠”活动中,我们设置了“新手区”和“高手区”,让孩子根据自己拍球的能力进行闯关游戏。我们引导幼儿先在“新手区”进行练习,根据“地鼠”身上的数字拍打皮球,顺利闯过三关后,表示通过“新手区”,才可以向“高手区”继续闯关。在不断的闯关游戏中,孩子们不断练习、逐步进步。 2.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发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师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要把握时机,全面观察了解幼儿最需要关心与指导的地方,但不能指手画脚,中断孩子的活动,而是准确把握时机和方式给予适当的指导,提供适度的帮助;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观察者、指导者的角色,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但也不是一概而论。教师的指导应富有启发性,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如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投不准、跳不过去等困难,教师也不要急于指导,可尽量让幼儿反复尝试,自己调整。教师则细心观察,当幼儿确实调整不好自己的动作时,再准确地给予指导。又如在《怪兽吃糖球》活动中,幼儿尝试用正确的持篮球手型传球这一动作要领时,教师发现有几个孩子总不能获得成功,于是教师采用设疑、提建议等灵活的方式参与活动,如“你的大拇指对准球上的记号了吗?你的掌心空出了吗?”我利用问题引领来引导孩子积极思考,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并通过借鉴同伴经验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学习,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3.充分地利用环境材料暗示的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合理的常规是幼儿安全、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活动持续开展的保证。要让户外体育分组活动常玩常新,自主进行,实现教育价值,要重视良好的常规培养。标志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辅助。首先,在每个区域,我们都设置了标志牌,如在跳跃区,教师在各种材料旁摆放了标志图:一只脚印、两只脚印,幼儿到达场地后一看就知道是单脚跳、双脚跳。又如在奔跑区,教师利用各种符号、标志暗示幼儿应遵守游戏规则。我们在地面上标识出左右转弯箭头、禁止通行、排队图示符号等,使幼儿体验到要想愉快的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其次,我们在玩具栏、玩具柜上贴上照片,标明区域名称,既图文并茂地暗示玩法和动作要领,又方便幼儿进行独立收整材料。
四、优化游戏环节的评价,激发幼儿自主参与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单一、权威的小结只会让幼儿感到活动是为了取悦老师,获得表扬。要走出这一尴尬的境地,就必须激发幼儿自主参与评价。活动中,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就玩了哪些项目,怎么玩的,想出了什么新的玩法,独自玩还是和同伴一起玩的,采用的是轮流还是别的新的玩法,心情怎样,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或打算怎样解决等方面想一想,说一说,请幼儿思考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让幼儿参与评价,可以促使他们学习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更多地了解别人玩了哪些器械,如何玩、是否安全等等。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自主参与评价,对幼儿在日后的活动中养成主动向同伴借鉴、学习活动的方法,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养成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主动模仿、创新的思维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户外体育分组活动,使户外体育分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功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感受到了区域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真正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进幼儿体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