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访古(十九)——曲阜古代四大书院

标签:
曲阜访古曲阜旅游曲阜四大书院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曲阜古代四大书院】
书院是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书院之名兴起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是古代学者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重要场所。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唐朝时期的书院负责校刊书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还不是教育组织。北宋时期,特别是历新政之后,书院盛极一时,或为公办,或为私办,作为讲学的场所,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而到了南宋,书院更加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作为孔子故里的曲阜,为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设立的书院就有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合称为曲阜的“四大书院”。据《曲阜县志》记载:“尼山为至圣诞生之地,洙泗乃至圣设教之区,历朝建有书院,并设世官享祀。”《阙里文献考》曰:“书院本为春秋讲学而设”。曲阜的四大书院,有的是即庙而设,有的是因学而置,开设的年代不同,规模也各不相同。
【洙泗书院】
曲阜四大书院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好的一处是洙泗书院。洙泗书院位于曲阜城北2.5公里的书院村西头偏南,位处洙、泗之间。其前身为“仲尼燕居堂”,即孔子归鲁讲学处,后来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汉至宋、金均名讲堂。元至元三年(1337年)孔子55代孙、曲阜县尹孔壳钦出资,在讲堂旧址重新修建,因“泗水经其北,洙水带其南”,而洙泗之间为孔子讲学之区,所以改称洙泗书院,并设山长一人奉祀。直至清朝末年,这里一直是历代名儒讲学的地方。宋代大儒朱熹,当年在此讲学,曾写下流传千古的绝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明弘治七年(1494年)衍圣公孔弘泰以维修阙里孔庙余资重修。今书院系明代所建,清代重修。书院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院落,分中、东、西三路,南北长136米,东西宽
(因时间关系,未能去洙泗书院,以下为网络照片)
【尼山书院】
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位于曲阜城东南约30公里的尼山孔庙之后,与洙泗书院、石门书院、春秋书院并称为曲阜四大书院。宋庆历三年(1043年)曲阜知县、孔子第四十六代孙、文宣公孔宗愿在尼山设置书院,当时整个尼山孔庙亦称尼山书院,是庙学合一的管理体系。元朝末年,书院败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重修,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再次修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建书院,与尼山孔庙分离开来。今存为清代建筑。尼山书院为民居式四合院建制,正方三间,东西配房各3间。门外左侧并列立有两幢石碑,一为明弘治年间所立,上刻“尼山书院”四个大字,一为衍圣公孔宏泰重立《元司居敬尼山孔子像记》碑。自古以来,尼山书院就是研修孔子思想,宣讲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书院】
春秋书院,位于曲阜城南6公里息陬村西北角。相传孔子曾在此编写鲁国史《春秋》。《续修曲阜县志》载:“孔氏族人及附近居民倡修春秋书院,以奉至圣先师。”宋时立祠设像,祭祀孔子。春秋书院红色围墙,南北长42米、东西长35米,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1934年曾改为明德小学校址,“文革”期间被毁。原有大门3间,二门1间,门两旁各有掖门1间,门内大成殿3间,绿瓦覆顶。殿内正中神龛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左右神龛供奉颜、曾、思、孟“四配”牌位,正中悬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横匾一块,上书“春秋书院”。殿前有卷棚3间,东西配房各3间,前出廊,内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贤牌位。大门外东侧有碑一通,上书“孔子作春秋处”。1986年被公布为曲阜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街:
村北公路:
百年前春秋书院面貌,见《曲阜胜迹全景》(1919年),编辑戴春泉(博兴人),摄影朱希方(高密人):
【石门书院】
石门书院,位于曲阜城北十五公里董庄北村,为曲阜旧时四大书院之一。原为“三教堂”,始建年代不详。《曲阜县志》载:“旧为儒、释、道三教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因靠近石门山,故易名“石门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迁佛、道之像于庙东北隅,在原址建大殿,独奉至圣先师像,每年春秋致祭。原有大门3间,卷棚3间,大殿3间等建筑。大门外左侧立“石门书院”石碑。上世纪60年代被毁,现踪迹全无。
石门山:
另:【昌平书院】
昌平书院位于曲阜明故城内西北隅,现书院街小学内。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曲阜居民集资而建,历经四年完成。孔子七十二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庆镕立碑作记,题额“仙源毓秀”,书院门外两坊,东曰“凤翥”,西曰“麟游”。大门内为仪门,内有讲堂,名“文在兹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曲阜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易名曲阜县小学,后一直为书院小学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