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2014-09-25 20:44:26)
标签:

曲阜访古

曲阜旅游

古泮池、文昌祠

古泮池风貌区

古泮池与乾隆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古泮池】

    古泮池是有史料记载的曲阜最古的一座池塘位于曲阜市明故城东南隅,始建于周代,传为孔子课余与弟子游憩之处,是鲁僖公办学的遗址,《诗经·鲁颂·泮水》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句就是指现在的泮池。戴震《毛郑诗考证》:“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鲁僖公修宫于其上,名为泮宫,行祭祀事《礼器》:“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

传孔子常带群弟子“游泮”。后世便把读书人入学叫做“入泮”。古代诸侯学校设半圆形水池,名泮池。西汉时泮池成为灵光殿建筑群的一部分,西汉初年,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馀,常到此垂钓,故又称“太子钓鱼池”。东汉末年,灵光殿被毁,泮池再次废弃。明成化年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在池渚之上建别墅。明朝嘉靖年间为了修筑城墙将泮水东片水域隔在了城外,后消失。清乾隆年间,乾隆的女婿、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在泮池北岸为乾隆修建行宫,后来荒废清末建筑陆续倒塌。光绪年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为抵制美国人在此建教堂,池北行宫西半部建成“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以祈求科甲功名的昌盛。建国后改为古泮池小学。古泮池附近为民房所占,由于没有活水流入,再加上生活污水,古泮池已经一个狭小的臭水塘。曲阜市于1986年公布古泮池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建筑今已不存,四周住宅也已拆迁,古泮池周围规划为古泮池风貌区,规划用地面积13.34公顷。项目以提高古泮池区的整体品质、优化以水系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彰显儒学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创建宜居家园为总体规划目标。主要建筑内容包括古泮池遗址公园、行宫恢复、泮池坊体验区、池东餐饮区、家庭旅馆、东南门大街沿街商铺“六大板块”。


◆古泮池今貌: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文昌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文保碑: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工地: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古泮池、鲁泮宫历史照片(摘自《曲阜胜迹全景》,1919年,编辑戴春泉,摄影朱希方):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曲阜访古(十八)——古泮池

【乾隆与古泮池】

清代乾隆九次来曲阜祭孔,多以此处为行宫。

别看古泮池水清池秀、景色迷人,可古泮池里的青蛙却个个都跟哑巴似的干张嘴不会叫,所以古泮池又被人嬉称为“哑巴坑”。据说,古泮池里的青蛙以前都会叫,且声音特别响亮。那为什么后来不叫了呢?这跟乾隆皇帝有关。

    乾隆皇帝第三次来曲阜时,便是住在古泮池行宫。时值夏天,晚上闷热,乾隆皇帝热得不能入睡,就带着贴身太监走出行宫,沿古泮池漫步。走到池塘西边时,明月高悬,蛙声阵阵,丝丝清风伴着阵阵荷香,令人心旷神怡。乾隆皇帝心情舒畅,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诗:“月洒银辉景物奇,眼前亦画亦是诗。荷叶多情随风舞,蛙儿助兴不住啼。”话音刚落,近旁一座亮灯的小楼里传出一声哀叹,紧接着和了一首诗:“三更灯光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欲想埋头心难静,可恨蛙儿不住啼。”乾隆皇帝听了,被学子的求学精神所感动,随即对池塘啼叫的青蛙道:“青蛙青蛙你别叫,好让学子把书读。”皇帝金口玉言,谁敢不听?青蛙立刻噤声。从此之后,古泮池里的青蛙就再也没有发出过叫声。

传说归传说,皇帝金口玉言也不是那么绝对,至少乾隆皇帝没有这样,他知错必改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好典范。

清乾隆皇帝第二次来曲阜时,住在古泮池北岸行宫。一日在古泮池游玩时,忽然想起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眼前的曲阜城为“新城”,是明代由东郊寿丘“旧城”搬迁到此新建的。既然是后建,古泮池属鲁国遗迹,理当在旧城才是,新城中怎么会有古泮池呢?自己眼下所驻跸的行宫也不是古年间的泮宫所在了,这大概是人们以讹传讹结果。于是,乾隆皇帝写下一首诗:“十里东郊旧鲁城,新城安得泮池名。宋芹献馘今符古,聊听传讹此驻旌。”此诗作为御笔刻在石碑上,立于古泮池畔。 

    乾隆皇帝回京后,找来一些古籍查对,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将县城迁移到城东10里的地方另建新城,并改名为仙源县。到正德年间,因仙源遭兵燹,又把城迁回古鲁城的原址,经这样一个来回搬迁,古泮池的位置没有变动,仍在古鲁国的“泮水”旧所。乾隆皇帝知道自己弄错了,在他第四次来曲阜驻跸古泮池时,便赋诗一首,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馆仍今日驻,池是时清。”又特地写了一篇《古泮池证疑》,说读书不能浮皮掠影,粗枝大叶,要详细考证。乾隆皇帝特地让人将诗、文刻成碑,立在前一块有错的碑旁,以警示后人。因此,俗称这块碑为改错碑。

(上文据《三孔掌故》书中内容改写,侯新伟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