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寺(沂源县南麻镇)

标签:
荆山、荆山寺荆山摩崖造像古银杏树普安禅寺沂源县南麻镇 |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
【荆山寺】
荆山,位于沂源县南麻镇西五里的傅家庄西北。位于鲁山之阳、沂河之滨的荆山,巨石突兀,峭壁高耸,林深树茂,甘泉流溢,素有沂源花果山之称。这里不但环境优美,而且文物古迹众多。
位于荆山之南坳里的荆山寺,三面环山,重峦叠嶂,出幽谷俯瞰螳螂沂河,远山云烟一览无余,南望永兴水库,碧波一顷。寺因山得名,山依寺而增望,地处沂州西北的荆山寺,曾是一座蜚声四方的千年古刹。上饶进士、沂水知县游荆山寺后,曾作《游荆山寺》一诗,描绘荆山寺景色之美及佛事之盛:“闻说荆山胜,荆山此日游。灵泉通地脉,怪石出林头。老衲和云卧,昙花入液浮。谁能解心相,我亦学藏修。”据清康熙十一年修《沂水县志》“舆地山川”载:“(沂水县西北)一百五十里为荆山,上有寺,古浮图、梵宇甚状,亦胜地也。”卷二,“建置寺观”记载:“荆山寺,县西北百七十里,敕建于元,梵宇之盛甲一方,今皆废圮,有敕建碑二,苔纹磨灭难辨。八棱碑一,尚极光润。砖塔十二层,上有铭记,今将倾圮,无敢攀跻者。东麓为老师庵,当年之尼姑院也,今惟茅庵尚在。”清道光《沂水县志》卷之一、山记:“县西北百七十里为荆山,山有元代梵宇遗址,螳螂水经其东麓。”
荆山寺原名“无相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金主又颁诏敕建,改称“普安禅院”。据查考,荆山寺建庙历史久远,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广于唐、宋,极盛于元、明,延于清,多次重修扩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千佛阁、八棱碑、十二层砖塔等。
据有人考察了解,荆山寺庙原址即现在果园场部,庙门在荆山银杏树的东边,大门是走廊式三间,两边各塑“四大天王”像,也叫天王殿,意即“四大天王镇守山门”。进内五大间横列为千佛殿,继而是观音殿,再进内是大雄宝殿,中间为释迦牟尼像,十八罗汉分列两旁,本院两侧是东西厢房,作仓橱用,大雄宝殿的后面有十多间僧舍禅房。庙门西侧有古银杏,再西为荆泉溪流,过溪之西山梁为墓地,原有经幢墓塔十多座;庙门南有敕建碑、八棱碑,大小碑碣林立两侧。庙门东侧有塔一座,整个庙舍布局,错落有序,以山势而叠增,恰当得体,所有建筑石刻雕凿细致精湛,雕梁画栋彩焕斗拱,高脊矗立,飞檐凌空,其规模宏伟壮观。该寺庙地处沂州西北,蜚声四方,旧时鲁中东南部的僧、道、尼俗赴泰岱进香者莫不于此驻足,或挂禅或奉香,因而四时香火鼎盛,极盛时有庙地五十多亩,分佃于傅家庄、西台、栗行等四邻村民,有僧人百余。至清朝中叶,荆山寺渐衰。民国时,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大部圮毁。1950年前后,所剩僧人相继还俗,佛事活动泯灭。1952年辟为国营荆山园艺场,古建筑全部拆除。如今正在筹建普安禅寺。
关于二块“敕建碑”,其中一碑曾立于银杏树南边,或毁于“文革”期间,另一碑尚存,碑文有:“荆山寺自大隋十年立,名为无相寺,因国朝敏宗生太子,为庆贺,天下普度僧尼,大建寺庙,故重修,改名普安禅院……荆山有玉者未识也,其塔似岫,号曰荆岫,谓有泉流呼为荆溪,此三名也;庙院八面,众峰围绕,由中一掌平田,尽日迎阳,春华早发,秋深晚寒,冬生暖气,夏有凉风;东望临朐,南观沂水,西去新泰莱芜,北有淄川,缁素到时无不忻羡,故梵宇盛甲一方。”该碑建于至元大定九年,系金世宗完颜雍,九年即1169年,也即南宋孝宗乾道五年。
八棱碑原址未动,后因改土造田,埋于银杏树南边的地堰中,1982年曾雇人破堰发掘,至碑身两米仍未见底,只得作罢,惟见上部碑文:“重修佛阁施财姓名,所建白衣观音阁为泰山老母行宫……”,立碑为:“大明万历七年(1579)二月初四日吉立。”今已全碑起出,于原址重立,成为主要景观之一。
古银杏树,胸径1.69米,胸围4米,高26米,其中干高7米,树冠覆盖800多平方米,按一般习惯建庙植树,估计该树已达1400多年,如今依然生机盎然。尤为奇者,在树的主柯间生有藤科植物一株,粗如鸡卵,攀援而上,枝叶繁茂,为一时奇观。
老师庵在寺东,越一岭,里许,地处幽谷,可谓“曲径通幽处,禅堂花木深”,是一处参禅悟道的绝佳仙境,后来仅剩破败的茅庵三间,倒坐观音庙一间,庵内西侧有残碑一幢,碑文有:“主持道士李全寿募次重修记文”,明朝时立。如今附近重修泰山奶奶庙一座,殿内敬尊泰山奶奶。据重修碑文记载,泰山奶奶庙始建于隋,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原址占地亩余,有大殿三间及院落。据原庙碑文记载,奶奶庙原名泰山圣母行宫,女神名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主宰孕育万物,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遍察人间善恶,赋予护国佑民之职责,而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山岳之神。泰山奶奶庙背依卧龙山,俯瞰田庄水库,为荆山寺古建筑群名胜之一。
荆山南侧悬崖上的摩崖造像,是沂源县四处造像之一,也是荆山有名的文化遗存之一。
据有关资料介绍,造像共有十八尊,皆浅浮雕,分为两组。第一组十六尊,雕刻在峭壁下端的长方形石龛之中,石龛长约6米,高约0.7米,进深0.4米。十六尊造像一字并排,皆坐式,像高0.4米左右,身披通肩袈裟,内著僧祗支,姿势不同,形态各异,有的双手叠放于腹前闭目诵经,有的手持各种器物交头接耳,也有的东张西望。由于日晒雨淋及人为的损坏,面部残损严重,几乎无法辨清。
石龛上方约1.5米处的崖壁上十分规则地横排着十六个长方形石孔,石孔上方有一条波浪形石槽,似为安插木椽和覆瓦之用,说明造像前曾有过类似殿堂的建筑物,以保护造像不受雨水冲刷。石龛右上角有一长方形凹面,平整光滑,上面应有题记之类,因风雨剥蚀,字迹已不可辨。据资料记载,由此往西行百米之外另有两尊造像,造型与十六尊相同。从此处造像艺术特点及荆山寺敕建碑推断,当为隋唐时代的作品,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十八尊造像被当地人附会为十八罗汉。传说十八罗汉原来是住在一起的,有一天一时兴起,便去附近的鲁村赶集,赊吃了店铺的烧饼,却将欠款记在荆山脚下普安寺和尚的账上。年底店主讨债,普安寺方丈查遍全寺和尚皆无此事。方丈疑罗汉所为,便率众僧登山,果见罗汉像前的荆丛中有烧饼残渣,众僧恼怒,责打罗汉,其中有两尊罗汉见势不妙仓皇西逃,至今未敢回到原处。
2012年10月13日
参考资料:
包蔚青、张文明《荆山古寺话春秋》,载《沂源文史资料》第3辑;
《山东寺庙塔窟》中刘庆悦介绍文字。
荆山寺位置图:
荆山寺远眺(自北山):
荆山寺远眺(自东岭):
荆山寺旧址,今为林场场部:
千年古银杏树:
敕建“八棱碑”:
荆山泉,今已修砌为暗池,为村民饮、灌之用:
因泉水已被蓄用,曾经旱涝不改的荆溪已断流:
荆山寺遗址北侧修建的念佛堂:
西山梁:
荆山寺旧址院内的几株树:
念佛堂东的文武学校:
荆山寺旧址东一里许的东岭,附近原建有老师庵,今有泰山奶奶小庙一座:
荆山寺旧址北的荆山公墓,绕过公墓上山,大约20分钟即到荆山摩崖处:
荆山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