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2012-10-27 19:28:23)
标签:

颜文姜祠

灵泉

孝妇河

颜文姜的传说

博山区山头镇

旅游

分类: 古迹、景点、纪念地

【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又名颜神庙、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的泉水路26号,祀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普通孝妇颜文姜。

颜文姜祠的兴建,源于颜文姜的传说。晋代郭缘生《述征记》中就有记载,《齐乘》记载更详:“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颜文姜则因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被奉为神明,并为之立庙建祠。颜文姜的传说,在淄博世代相传,妇孺皆知。古代博山人民为纪念颜文姜的孝行,尊之为神。博山史称“颜神店”、“孝妇乡”,山也以“颜山”相称。

    颜文姜祠的始建年代,据元代《齐乘》记载:“颜文姜祠,后周(557年—581年)建,唐天宝五载(746年)更建。”清乾隆《博山县志》载,颜文姜祠“后周时建,唐天宝年间重建”(后周应为北周之误)。据以上史料记载,该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到了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宋代,更有人将颜文姜附会成孔子大弟子、复圣颜渊的后裔,于是身价倍增。宋熙宁八年1075年)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并“赐灵泉庙为额”,该祠得以扩建。元代又被封为“卫国夫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如大殿的卷棚前廊及部分附房等)。颜文姜祠在宋元时初具规模,以后历代都有重修。1957年一度辟为淄博市博物馆。196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为典型明清风格,为1984年修葺的,电视剧《武松》、《宋江》、《庚娘》、《碧血珠光》都曾在该祠进行拍摄。1993年春夏经过建设整修,祠内恢复巨型木雕彩绘门神两尊,重塑祠内神像十一尊,集声光电动功能塑制《颜文姜的传说》十组群像,整补描绘殿宇,更新石阶,重砌甬道,新植花草,增添钟楼,装点茶室,使“颜文姜祠再展新姿,孝妇神容重放异彩”。2006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文姜祠南北长64米,东西宽61米,共有四进院落,由山门、香亭、正殿、寝殿、土地祠、火神祠、三公祠、王爷殿、公婆殿、爷娘殿、郭公祠、百子殿、东西配庑左右配院八十三间殿房组成。该祠占地面积36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68.34平方米,为淄博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也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两处为唐代木建筑)。

山门坐北朝南,面阔3间13.4米,进深1间9米。歇山顶,单檐琉璃瓦,前后均有斗拱,大门楼呈朱红色,沤钉兽环,门上悬“颜文姜祠”鎏金匾额,行书阴文,系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于1982年秋题写。山门两侧有石狮1对,狮身一米多高,雌雄相对,遥相呼应,雕刻精细,神态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品。门内顶梁有“大清乾隆三十四年岁次乙丑六月吉旦中书科中书令蒋今长重建”,“时大清道光八年岁次戊子桂月吉旦重修”和“公元一九八二年九月重修”三道嵌梁,建筑风格庄重朴实。步入山门,两尊高达四米的木雕彩绘门神威严肃穆,左银盔素甲手持方天画戟的平辽王薛仁贵金盔金甲高举十三节豹尾钢鞭的鄂国公尉迟敬德。

    山门内迎面便是香亭,为人们进香之处香亭高8米余,东西长4米,南北宽3.6米,重檐八角,各缀风铃,斗拱承顶,细石镶边,青砖辅壁,门为朱色,木雕隔扇,玲拢剔透,与正殿之雄伟壮丽形成强烈对比。亭内重塑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一躯,端庄静穆,令人起敬。亭檐下悬“顺德夫人”匾额一方,系宋代熙宁八年 (1075)年,宋神宗敇封颜文姜号。香亭两侧各立古碑两通,高三米多,龙额龟跌,字迹漶沥。因陈壁《咏孝泉》诗有“松持唐时月,苔封宋代碑”之句,可知此碑为宋代遗物。 

    过香亭便见名闻遐迩被咏为“孝水澄清遗妇泽”的灵泉,灵泉又名孝泉,位于正殿前院中心,石为池,呈7.5米见方的正方形,深3米,四周护有兽雕石栏。汛期,泉水自正殿殿基下涵洞涌出,甘例清冷,荇藻郁茂,是孝妇河的主要。池北正殿台基中嵌一碑碣,刻有汝南熊荣七绝一首,诗云“孝妇河名自古今,源头一派更弘深,何当吸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道出了博山一带自古以来敬老爱幼的朴厚民风。

举首仰视泉北台基是颜文姜祠的主体建筑——正殿,俗称“无梁大殿”,以杠杆原理起建于台基之上,系木结构,原为四面木雕隔扇门,清初,内秘书院大学士本邑耋宿孙廷铨恐年久侵损,遂以砖石围筑东、西、后三面,致有今日之规制。并独具匠心,增建殿前卷廊。出檐深远,四角风铃,碧瓦朱橼,歇山转角,五脊六兽,系一座飞槽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的唐代风格建筑。殿高15米,面阔3间13米,进深3间14.5米。殿内塑有高达三米的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端庄慈祥。两侧有为其站班的五位先生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卷廊前柱上悬挂着清初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于康熙年间撰文并书丹的抱柱楹联一副:“惊天地感社稷莫大于孝,配江河揭日月至城如神。”平添了文化气息。整个建筑物规矩严谨,金玉交辉,华丽中透着古朴,优美中伴有刚健,让人有一种伏压大地之感,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筑技艺。

颜文姜祠的后院北殿一列正中,为“寝殿”,面阔3间,进深1间,悬山顶。东西两侧分别为“公婆殿”和“爷娘殿”,均系硬山顶,木扇,为清代一般建筑;西殿一列为郭公祠、百子殿;东殿一列为钟鼓楼、王爷殿。东跨院为三公祠,西跨院为颜神辖处

院落最后,是二十四孝蜡像馆,蜡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孝行。古代的二十四孝行中,有些是愚孝,鲁迅就曾对此提出过批评,但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亲情观念淡薄的的今天,依然有积极地宣传、教育意义。

    整个祠内古代碑刻多,计有北宋以来的碑刻79块,多嵌于殿、庑墙壁间,其中北宋《牒文石碣》、《敕女石碣》、清孙廷铨撰文《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以及赵执信撰文并书丹的《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等都保存完好。清道光六年博山知县杨春喈之妻吴静君所画“风雨竹”刻石,为其中饺饺者,历来为人们所珍爱。

颜文姜祠前便是孝妇河。颜文姜祠的兴建源于颜文姜的传说,而孝妇河的得名,也与颜文姜直接有关。当地流传有“先有孝妇河,后有颜神庙”的说法。

传说博山八陡村有一女,叫颜文姜,出嫁之日,丈夫暴卒。婆母视为“扫帚星”,百般虐待,使文姜用尖底水桶挑水,路上不得歇肩。文姜茹苦含辛,逆来顺受,事婆母至孝,因感神灵。一日,挑水途中,遇一老翁,翁以手杖击地,石板立现两孔,使文姜置桶歇肩。因道:“我有一鞭交你,置瓮中,提之则水满,按之则水浅,取用无尽。”文姜归而试之,果如所言。婆母不见文姜挑水而瓮水长满,久之生疑,遂令文姜归省,限三日期,以便暗中查看究竟。三日后文姜归,进村,见洪水横溢,墙倒屋塌。文姜踏进门槛,见婆母手提马鞭,淹文姜急取马鞭向北一挥,滔滔洪水北流,流成一条河,这便是“孝妇河”。

大清一统志 ·青州府志》记载:“孝妇河,源出博山县颜神镇孝妇祠下,西北流入济南府境。又自新城县西流至高苑县西南界,入小清河,即古龙水也。《水经注》:‘龙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寰宇记》:‘古名孝水,一名龙水。’《府志》:‘出颜神镇南三十里(应为三里),西北流迳镇西。又北流鹰山西,虎山东,入淄川县界。’”《读史方舆纪要》:“孝妇河源出青州府益都县之颜神镇,流入淄川县界……亦谓之龙水,又谓之笼水。邹平县志》(中华书局1992年版):“孝妇河古名孝水,又称袁水、笼水,清代始称孝妇河。”可知孝妇河,古名孝水、笼水、龙水、陇水,因北周孝妇颜文姜得名。(当然也有异议者,如《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舆地志》:战国时,齐人颜文妻事姑孝,常远汲以供姑嗜,一旦甘泉涌于室内,常以绩笼盖之,笼发而泉涌,因名笼水。《集异》作颜文姜,误。”即认为史载中为“颜文妻”,而非“颜文姜”。)

孝妇河是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属季节性河流。干流源于今淄博市博山区神头;西支流称白洋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禹王山北麓;东支流称岳阳河,源于博山区岱庄东北峪。三源汇合后流经博山、淄川、张店、周村、邹平、桓台等区县,于桓台县入马踏湖(麻大湖)。属小清河水系。全长135公里,流域面积1869.8平方公里。支流主要有白洋河、岳阳河、范阳河、般河等。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山门: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香亭: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灵泉: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正殿,也称大殿、无梁殿: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其他殿阁: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二十四孝蜡像馆: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香亭北侧的宋代碑: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广场内巨大的颜文姜塑像: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孝妇河: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位于淄川区八陡镇阁子前村的“观音阁”,相传阁子前村就是颜文姜的娘家:
颜文姜祠(博山区山头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