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七十二景今何在(沂水、莒县)

标签:
雪山七十二景坑子山檀特山雪山石景雪山松旅游 |
分类: 沂蒙山、沂蒙崮 |
【雪山七十二景今何在】
自古就有“雪山七十二景”之说,主要有“热炕”、“凉炕”、龟驮桥、仙人桥、灯碗石、霹雳石、骆驼石、雄鸡石、蛤蟆石、马子石等众多奇石景和各种形状的奇松。“蛤蟆石”形如蛤蟆,翘首远望,栩栩如生;仙人桥,由两块巨石相对而立,一石横架之上,蔚为壮观。“雪山七十二景”是指:打儿沟、骂儿崖、阎王鼻子、钓鱼台、凉炕、热炕、龟蛇二将、九顶莲花山、九把黄龙伞、三把靠山椅、墨水匣子、砚台地、八仙桌子、靠山几、万卷书、梯子崖、仙人洞、仙人门、老母奶奶洗脚盆、公公石、婆婆石、姑石、汉子石、望娘石、嬷嬷石、腰疼石、探海石、反肝石、石门楼、石帽子、老牛窝、卧牛石、牛蹄石、鸡石、关公磨刀石、石匣子、
怪坡和仙人道:
凉坑、热坑、压剑石、石棚、石人:
上述几景位于檀特山以南的炕子山。炕子山,因其山巅有一天然大石炕而得名。关于炕子山,孙再生《城阳锦绣话神奇》一文有精彩的描绘:
炕石占地数百坪,虽为一快但分热区与凉区,两区仅为一天然石壁相隔,近随咫尺,温度却相差悬殊,故分称热炕及凉炕。凉炕上,虽炎夏时光,亦凉风习习,身不流汗;热炕上,则隆冬季节,仍和暖煦煦,雪不久积。一切均系天然形成,没有经过任何人工。登此炕者,莫不啧啧称奇。两炕面积不等,热炕是一方形平面,可容数十人,西、北两面石壁直峭,南面坡斜,东为登炕石阶;西北角有小巷(罅隙)可通人,出巷西转即凉炕。凉炕,炕面为长方,宽度仅容二人并坐;东、南石壁笔立,西、北则为绝壁悬崖;炕面凿有棋盘,看似隐者弈棋的地方。炕上向西远望,崇山峻岭连绵,近则为一深壑;热炕东面布立石块颇多,有的形似异兽怪禽。炕石右侧有二洞,小洞极深邃,早年即为獾、狐所占,乡人惟恐游人误入受害,将洞口用石块封闭,仅留数小孔穴容其出入;大洞广十树坪,是端正的长方形,高丈余,顶、壁均呈古铜色,遍布花纹均匀秀美,虽为天然却胜人工之雕饰。相传昔日曾有番国王子游历至此,为这一带的天然景色所吸引,弃爵埋剑隐修于此洞中。洞口左前方有一石柱高丈余,在齐肩处断为两截,且有一可容只手伸入的小圆洞,名“压剑石”,上面一段不停的摇摆着,传为番王子埋藏佩剑之处。洞前方不远处有一石棚,高一丈有奇,呈囷形如伞盖,环围数十人,四周可以容人避雨遮阳;最奇异的是人靠依石柱时,会觉得它在摇动着,棚周奇石荫下,处处有野兔及山鸹等窜蹦,十分生动;尤其清明节前后,桃杏李梨诸花粉饰石间及山崖,散布着清淡的香气,增添了艳丽色彩,形成人间仙境。石林区入口处有石人,威武的守护着似的,使人入游时戒惧感,实在是一个隐修及散游的好地方。
坑子山远眺
檀特山南侧的檀特山庄,如今唯一可看到“檀特”两字的地方。
一村民指点的“压剑石”所在位置。
以上几图是一块巨石的不同侧面。
林管部门设置的山顶防火线。
坑子山顶风貌
这个大坑子,就是“凉炕”、“热炕”原先位置。
雪山石景:
“雪山七十二景”中,与“石”有关的33个,占了近一半,如今大多已毁。幸存的虽不能一一确指,但从以下的照片中,你也许能猜到一些:
莲花石
莲花石的另一幅面目
以上三图是同一组石的三幅面目。
匆匆行者
男根
探海石
此潭中央曾有一个“石碗”。
雪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