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山七十二景的传说(沂水、莒县)

(2012-04-02 16:05:00)
标签:

雪山

檀特山

雪山七十二景

七十二景的传说

沂水县沂水镇

莒县果庄乡

分类: 沂蒙山、沂蒙崮

【雪山七十二景的传说】

雪山七十二景的传说(沂水、莒县)雪山远眺(南面)

骆驼石的传说(之一)

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沧海,而海的边缘就在现今大山。一边是海涛汹涌,一边是海岸的沙丘,草肥水美、牛羊、骆驼成群,日子过得悠闲,环境得天独厚。后来大自然的造山运动,使大海变为陆地,我们所说的骆驼石,正是这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山运动的结果。

    沧海桑田的远古时代,在大海的边上,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骆驼,它们白天上山戏耍,夜晚丛林安眠,热了去海边洗浴,冷了卧在沙滩上晒太阳,日子过得很快。

    近些时日,在海边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海水突然涨潮,山地突然开裂,使在这里生活的各种动物,感到无法承受这些干扰。

    这群骆驼也不例外,他们在自己一个可信的领头骆的带领下,一天换一个地方,拼命躲避着这些灾难。然而,这里奇怪的事情一天比一天多。一日领头骆把大伙带到一处低洼地休息,它负责在骆群边守候,一旦发生情况,便通知大家逃离。这晚又突然发生海啸,滔天大水淹了很多陆地,其中包括骆驼群休息的这片洼地,要不是领头的骆驼的警觉,提前发现了情况,将大伙一个个推向高处,恐怕骆驼群就全部成为海潮的牺牲品。而领头的骆驼呢?却因救大伙而被卷入大海,被冲到现今的山峰上,由于它想念自己的骆驼群,站立高山之巅天天眺望东方,久而久之站成一尊石象,屹立于大山之上。

 

骆驼石的传说(之二)

从前的一天,村民到田间耕作时,忽然发现稻田被破坏,水稻被拦腰截去,就像收割过,可眼下非收获季节,谁能割稻子呢,而且还是夜晚?人们发现了脚印,不是人的,像牛的,谁家的牛呢?夜晚牛是不出来进食的。仔细看看,那脚印比普通家牛的脚印大,难道是野牛?

破坏水田的事情继续发生,越来越厉害。这还了得,大家聚在一起,召集青年壮汉,十几人积极主动,为稻田巡夜。

三更天,远处传来咔嚓咔嚓的声音,顺声找去,一个大黑影,看样子正在稻田里吃稻苗。小伙子们打火点亮了火把,向那个黑影跑去。黑影见光慌张,拔腿就跑,很快,消失在茂密的山林中。

第二天,大伙儿组织了更多的人,周围的村庄赶来支援。三更时分,那个家伙又来了。大家点亮火把,敲响锣,向黑影追去。火把,漫山遍野,锣声,响彻四方,喊声,此起彼伏,黑影,被包围了。跑在前面的人,看得清楚,是一头骆驼,一头大骆驼。骆驼东躲西藏,窜进一片密林。火借人气,旺盛,人借火光,壮胆,诺大一个树林,围得密实,照得通透。没有骆驼,石头倒有一块,说来也怪,石头突兀,上大下小,上宽下窄,探出部分像头,背部鼓起俩峰,像骆驼。常进山的猎人说,这里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块大石头。再看,嚯,地上满是泥水,石头上粘着稻苗,来自水田无疑,就是它了,石骆驼!

这家伙,变成了石头,想蒙混过关,逃避劫数。它既躲藏又变形状,肯定怕人。乡亲们不依不饶,找来锤子,叮叮当当,一阵敲打,想砸碎它了事。事情说来也怪,石头坚硬无比,明明敲出痕迹,眨眼即逝,恢复如初,费尽心机,石头竟纹丝不动。众人无奈,大眼瞪小眼,没了主意。不好,有人说,石头成精,妖怪,岂敢妄动。有人害怕了,悄悄地走了,接着一哄而算,奔逃而去,路上摔伤不少。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动打碎石头的念头。

石骆驼,白天是石头,晚上是骆驼,一夜八亩稻子,啃得精光。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周围一共能有多少稻田呢!被祸害稻田的家庭,丧失了养生口粮,生活无法维持,不得不背井离乡。尚未遭殃的家庭,人心惶惶,岌岌可危。平稳祥和的生活,一下子就被打破了

石骆驼为害乡里,纵深发展,十里八乡,几十里,几百里……。

人们已无路可退,与其等糟蹋,不如想办法,整治石骆驼,世间有能人,肯定有办法。发出英雄贴,招募高人,那时不兴报酬,也没说事后重谢。一天,一个石匠应召而来,乡亲们待以热情。石匠填饱肚子,倒头便睡,鸡叫头遍,他提着铁锤、金錾子就上了山。石骆驼也刚好回来,不知又祸害了多少稻田,略带倦意,懒洋洋地缩身成石。石匠看看东方,鱼肚白的天空泛起红晕,就要出太阳了。他掏出一把盐花,撒向骆驼,盐花掉落地上,咸味升腾,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一会儿功夫,石骆驼动将起来,喀喀作响,突出像头的部分,抻出一头,骆驼头,活灵活现,神气十足,伸向地面,舔舐地上的盐花。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石匠,一个箭步从树后跳出,挥锤轮下,一支金錾子就钉了进去,正中颈部,骆驼头赶紧回缩。石匠身手矫健,噌,闪到另一边,咣,第二支金錾子又钉了进去。两支金錾子正好相通,透了真气,血光喷薄而出。石骆驼掉头向北,望向山顶,一声长啸,震耳欲聋,不知要使什么招数,恰好此时太阳出来了,缕缕阳光,金箭般穿林而过,射在骆驼头上。骆驼头僵住了,一层层皱褶,一点点板结,眼见着皴成石皮,神采尽失,变成了真正的石头。石匠用锤子敲打石头,石头依然坚硬,却纷纷碎落,再也无法恢复原状。

石匠告诫人们:石骆驼只是包装,可恶的是原魂,已被封住。但愿,金錾永在,否则,它会加倍祸害百姓。众人求之:干脆将他消灭了吧。石匠摇头感叹:“有天有地,善恶并存,善有限,恶无极。”甩手下山而去。

稻谷重新飘香,百姓重还家园,人们又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骆驼石,成了风景,小孩子可以骑上,伸手摸摸那两支锃亮的金錾子。

许多年以后,来了一对夫妻,俩南方蛮子,当年逃荒者的后代,走南闯北,经多见广。他们回来,道是省亲,其实为游玩、为经商。他们回来一看,大喜,当地人淳厚诚实,不谙商贾,于是留下经商,敛财聚宝,富甲一方。只可惜,女人胖得个大肚子堪称六甲,就是生不出孩子。他们到底还是听说了骆驼石的故事,看到了石骆驼。一见金錾子,眼直了,哈喇子流了一地。晚上,夫妻俩悄悄上山,用铁锤敲下石骆驼的头,取出了两支金錾子。霎时,石头闪出一道白光,罩住女人,女人打了一个寒噤。不久,女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孩子自幼怪异,争强好胜,凡事占先,无事不争,长大后,子承父业,变本加厉,成为巨富。后来捐出几点碎银,买得一官半职,就做了地方父母。他生性嗜财,贪得无厌,旱涝天降灾,风调雨顺人造灾,不几年,一个富饶的稻米之乡可就饿殍遍野,老百姓背井离乡都来不及。他可风光有加,改出身、换姓名,借官敛财,借财升官,一路狂飚,升迁神速,尊贵异常,红极一时,绅士八方。他大手一挥,身边的鸡狗鹅鸭,老鼠蛤蟆,甚或鱼鳖虾蟹,皆成人形,大小管事,刮地行贪,应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进入上流,民间蒸发,老家人就无曾知其根底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骆驼石,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怪坡与仙人路的传说

雪山顶上有两盘石炕,一盘是凉炕,一盘是热炕。两盘炕并排着。中间隔了不过一丈来远。凉炕在巨石背后,从早到晚不见太阳;热炕正好在一块大石头的前怀里,不管早晨、中午或是下午,都能照着阳光。仔细一看,热炕比凉炕稍宽一些,能并排睡上两个人,人说那是一盘双人炕,或是夫妻炕。错了,那是当年张果老和铁拐李两位大仙通腿睡觉的地方。要知根本原因,还得从怪坡和仙人道说起。

当年,张果老和铁拐李云游四海,来到雪山脚下。听说山上有凉炕热炕两个可供歇息的地方,便想上去享用一下。时值隆冬,地冻天寒,飞雪飘飘,谁都想睡热炕。张果老抢先发话了:“我年纪大,体力差,热炕就让我睡吧。”

铁拐李一听就毛了头皮:“我腿脚不好,睡凉炕怎么能行?还是你睡凉炕吧!”

你争我吵,两位大仙互不向让,最后,终于达成协议:“咱们比赛徒步爬山,谁先登上山顶,谁就睡热炕。”

两位大仙从雪山东南方的山脚下开始登山,张果老虽然年纪大了些,但脚底下还算利索。他躬着腰,倒背两手,走得又快又稳。铁拐李虽然一瘸一拐,但有拐杖支撑,毕竟三点成面,显得特别稳当。起步一段路,两人互为先后,你追我赶不相上下。可走到半山腰,铁拐李的步伐渐渐放慢,累得张口气喘,还是拉下了一截路。张果老回头望望,心里偷喜,你小李子还有啥本事,就使出来吧!

铁拐李也确实急了眼,照这样下去,非睡凉炕不可,想想那滋味叫人直打寒战,不行,得想个法子。只见他抓起宝葫芦,呷一口酒往空中一喷,整个雪山顿时笼罩在茫茫云雾之中。张果老并没在意,只顾猛往前冲,忽然觉得腿不听使唤,,分明是上坡,却比下坡还顺当,连着打了几个趔趄,差点摔倒。拐过一道弯,眼前出现一段下坡路,张果老刚想把身体重心后移,不小心,又差点跌个仰面朝天。这下坡路比陡坡还难走。张果老心中就在纳闷,铁拐李却捂着嘴偷笑。“怎么样?果老。遇到怪坡了吧?”铁拐李故意问他。

张果老累的汗流浃背,顾不得回答,心想这山坡再怪也有法子对付,不就是上坡当下坡,下坡当上坡嘛,反正走就是了。结果,再往上走,又不对了,上坡还是真正的贴陡竖崖,有时得手脚并用,慢慢爬行。回头看看铁拐李,虽然拉下几步,但脚步还算轻便。张果老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向铁拐李求援。铁拐李故意装作不情愿的样子说:“这山坡也真怪,忽上忽下的。您老眼昏花看不准,摔上一跤就不是账了。要不,您用小车推着我。我眼色好,坐在车上瞅准路,就当瞎子被瘸子过河。你看好不好?”

果老说:“好是好,可上哪去找手推车呀!”

“我有办法。”铁拐李说着,嘴对铁拐吹了一口法气,那铁拐立马变成了一辆木轮手推车。张果老推着,铁拐李坐着,直奔山顶而去。木车轱辘在石光崖上压出一道车印沟,沟两边的神人脚印也至今清晰可见。这就是雪山上的仙人路。

张果老和铁拐李两位大仙攀上山顶,天色已晚,摸黑爬上热炕,也顾不得计较谁输谁赢,倒头便睡,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太阳晒着炕的时候。

 

雪山七十二景的传说(沂水、莒县)

坑子山远眺(北面)

蛤蟆石的传说

要知道蛤蟆石的来历,还得从禹王治水说起。

  传说当年大禹治理好南方的水祸以后,便率众来到这里,察看水道,分析流向,用疏导的方法,把这里的大水引向了东海。那些水中的鱼鳖虾蟹,自然也都随水退去。于是这里沧海变成了良田,人们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渐渐呈现出一片升平景象。

  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大水退去时,有两个精灵却潜藏了下来:一个是鲤鱼精,藏在大海眼东的小河里;一个是蛤蟆精,躲在大海眼村西的水湾里。他们俩虽是同时修炼成精,品行却大不一样:鲤鱼精随时都想兴风作浪,向人民显示它的威风;蛤蟆精却坚决反对它这样做,处处保护人民。

  有一天,鲤鱼精在河中游玩,忽见天空阴云密布,就要下雨的样子。它心生一计,便一个鲤鱼打挺,蹦到空中,把雨云全吸到肚里去了。这时地里的庄稼正缺雨呢!人们眼睁睁在看着空中的乌云消失,红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心中都万分焦急。蛤蟆精看到这情景,猜想,这定是鲤鱼精作怪,便连夜赶到东海去衔了水来喷洒。于是,打蔫的庄稼得救了,人们都感念蛤蟆精的功德。鲤鱼精一计不成,对蛤蟆精恨得咬牙切齿:你这只丑陋的癞蛤蟆,早晚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于是,它又想出了一个法子,变成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假装给人家打短工,借回家吃饭的机会把人家牲畜牵走,或者吃掉,或者弄到河里淹死,一时间村里人心惶惶。这事也被蛤蟆精识破了,于是,它时时留神,看到鲤鱼精去了谁家,便跳到谁家门口大叫:“呱——呱看家!看家!”这家的主人便警惕起来,鲤鱼精的鬼花招再也不能得逞了。

  两次计谋都让蛤蟆精识破了,鲤鱼精更是怀恨在心,于是,它又想出第三条毒计。这时正赶上鲤鱼精的肚子鼓鼓的,眼看就要产卵了,它本来应该把卵产到水里,让它们长小鱼的。可是,它却躺到岸上来,把千千万万的鱼卵产到了草丛里。不久,这些鱼卵都变成了蝗虫。这无数的小蝗虫,一生出来便吃庄稼的叶子,大片庄稼都变成光杆了。人们一齐向蛤蟆精求救。蛤蟆精知道这又是鲤鱼精使的坏,便跳到山坡上,向着蝗虫飞来的方向,张开大口放出蟾酥,那些蝗虫嗅到蟾酥的味儿,便懵懵懂懂往蛤蟆嘴里飞,不到一天功夫,大片蝗虫就被蛤蟆吞食干净了,给鲤鱼精来了个断子绝孙。鲤鱼精看看不是蛤蟆精的对手,便灰溜溜地到远处去了。蛤蟆精由于吃了大量的蝗虫,变得肚大腰圆,胖得跳不动了,蹲在那里渐渐就成了这座蛤蟆山,又叫蛤蟆石。

 

磨刀石的传说

在苇园南岭上有一个著名的景点,也属于雪山七十二景,叫磨刀石。相传在每年的513这一天,关公都要在这里磨刀要杀曹操了。关于这段传说,著名作家魏树海在他的散文里就有详细的描写,也科学的解释了出现磨刀声的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南岭的树木茂密,风来时树也欢快的舞蹈,能没有声音吗?至于那块光滑的磨刀石,也是人们长期在它上面坐,才如此光滑,也就被后人称之为磨刀石了。

农历的五月十三,节名叫啥实在是记不起来了,说的是每年这一天,红脸的关公都会扛着他那柄青龙偃月刀去杀白脸曹操。

    在那天,孩子们通常会蹦跳着唱这样一首儿歌:“五月十三,不用看天,关老爷磨刀,要杀曹操,曹操变鬼,要喝凉水……”

    每年这一天差不多会下雨的,那是老天在给关老爷的磨刀石添水呢。

    至于神通广大的关老爷为什么每年都要杀曹操,而曹操为什么每年都能侥幸逃跑或死而复生的内幕细节,大家是不会追究的,反正能解气就行。

    嘿嘿,曹丞相真是惹得天怒人怨啊!一个人能混到这份儿,还有何求?连玉皇大帝每年不辞辛苦的当劳役,都奈何曹操不得,曹丞相又怎一个“牛”字了得?

    可见,这曹操在群众中的口碑实在不怎么样,据说都是罗贯中老先生惹的乱子。看来曹氏后人理应举起法律的武器,去追究罗某人侵犯曹操名誉权的恶行,一部《三国演义》,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官司必赢无疑。

(以上来自莒县果庄论坛)

 

雪山七十二景的传说(沂水、莒县)檀特山远眺(北面)

蒲松龄与雪山

婴宁一笑三百年,而今又上婴宁巅。婴宁巅上白云飞,敢问笑痴何期还?

雪山是我家乡的山,她没有泰山的高大,但不失其雄伟;她没有黄山的秀丽,但不失其灵秀。雪山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又加上美妙的传说,因而成为家乡人膜拜的对象。婴宁巅只是雪山上的一个山头,因为婴宁的传说故而雪山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婴宁的故事被蒲松龄编入《聊斋志异》后,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那么蒲松龄是怎样知道婴宁的故事的呢?是道听途说还是实地采风?也许这个内幕知道的并不多,今天就让我解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吧!

婴宁这个故事的确是蒲松龄经过实地采风得到的结果。蒲松龄的家乡离雪山有三百里之遥,雪山名微,作为这样一个大文豪他又如何屈尊到雪山一游呢?说来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呢。雪山西的沂城是个不大的小城,城里有个名门望族,其祖上曾在明朝时就权倾一时,至蒲松龄生活的时代,这个家族历代都有进士及第者。家族的兴旺使得后人对先人尊崇备至,于是修撰家谱便理所当然地提到议程。但是这后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先人却给他们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那就是他们的一位先人曾先后为前朝和今朝谋事!一臣不事二主,这可是个大忌!该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没有好的主意来圆美这件事。最后经多方打听,这才把号称世界短篇小说大王的蒲松龄请出了山。

蒲松龄来到沂城,这家大户盛情款待,根本没提修撰家谱一事。听说老蒲好玩,又好搜集民间故事,这家人便带蒲松龄游览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雪山,恰是这一游,婴宁的故事得以整理成篇,得以广为流传。地方太小,游览的地方也不多,但婴宁的故事却成为蒲松龄雪山之行的一大收获。这家大户呢,也不失时机地提到了修撰家谱遇到的难题。这件事对于蒲松龄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他略一沉思,问题迎刃而解。杀我君者为我仇,杀我仇者为我君,只是这简单的一句,把罪过推到了李自成身上,把这家先人的过错洗刷得干干净净,蒲松龄的文才由此可见一斑。这一段蒲松龄与雪山的故事知之者甚少,而婴宁的故事却从此家喻户晓。亲爱的博友,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到雪山一游,到婴宁巅头,和白云交友,和清风做伴,如果有可能,你也许还会一遇婴宁呢!

(雪山白丁百度空间博客)

 

雪山七十二景的传说(沂水、莒县)

雪山远眺(东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