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洪霖《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和肖义章评课
(2020-06-28 13:55:18)教材与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学习目标 1.会写“援、惧”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问其故。
及日中则如盘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两小儿辩日》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学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难懂。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此课教学中有以下亮点:
一、找准学习切入点。
首先,在教学一开始就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从“辩”字入手,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二、增强学生自信点。
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极大转变。在郭老师的巧妙设计中,学生们走进文言文,读中探究,议中探究,合作探究,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真真切切的口语表达与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识,而且体味到两小儿辩日的内涵。
三、教师引领亲切点。
老师一堂课总是以谦和、微笑亲切面对学生,引领学生。在自读释疑环节,设疑引读,让学生说感觉,谈收获。在同学问题无法解决时,找同学交流讨论。在拓展升华时,让学生议论。教师到学生中去,倾听、交流、启发、引领。
四、激起学习兴趣点。
通过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孔子,评说文中人物,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又要落实了背诵积累语言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