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百题解》之八:实训基地
(2022-03-15 11:40:04)
标签:
职教百题解集 |
分类: 职教研究 |
程宝山
83.上级政策导向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指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教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教实训基地。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84.学校实训场所现状
学校有四个主要实训场所,分别是模具数控大楼、汽修实训大楼、一体化实训大楼和产教融合大楼。共有50个实训车间,现有设备总值达5943万元。其中现代制造类设备有总值达3703万元(制造类专业生均实训设备值达29883.4元),其他类专业设备价值总数达2241万元(生均实训设备值达7461.4元),实训工位3500余个。每一位在校学习的学生均有实训工位。学校重视实训车间的建设规划和实训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实训室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学校制定有实训室使用管理规范及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了五大实训(服务)中心。分别是模具产学研中心、数控生产性实训中心、汽车对外服务中心、会计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电商实训中心。
(1)模具产学研中心。大楼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 四周航车通畅,大楼完全按企业的科研生产要求制造。中心内设数控车床实训车间、加工中心实训车间、模具实训车间、数控生产车间、数控机床装调维修车间、驻校模具企业、逆向工程实验室等,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投资了数控车、数控铣、焊接机器人、德国进口德玛吉(五轴加工设备)、三坐标测量仪、3D打印机、手持式三维扫描仪、雕刻机、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沙迪克高性能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设备。
(2)汽修实训大楼。
(3)产教融合大楼。
(4)一体化实训大楼。
(注:以上实训大楼与实训中心的名称还未最终确定)
85.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
(1)建设现代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大型数控设备编程和操作,模具企业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四大方向岗位群有能力需求,建设“宽基础”“精方向”的共享现代化模具制造实产实训基地,依托“五金制造产学研联合体”平台,结合1+X证书能力考核要求,加强校内模具实训车间软硬件建设,在数控机床上增加运用智能拍照设备、智能检测设备,增加三坐标测量仪等先进设备,在实训车间新建授课区、讨论区、操作区组成的一体化教室4个等。新建功能齐全的工艺产品设计与3D打印实训室。以各实训室和专家工作室为主体,规范组织机构,建设“匠心文化”氛围,营造模具制造职业文化氛围;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模式,规范实训标准、章程和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夯实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及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外与中国步阳集团、浙江正阳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飞剑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生真实岗位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岗位实战能力,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
(2)投资三千万元新建模具智能制造社会服务中心。引入高端人才组建研究院,与国际模具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公司合作,围绕模具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建国内领先的模具智能制造社会服务中心,搭建模具智能制造专业公共实践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服务,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是引进模具智能制造生产示范线、模具虚拟工厂实训室、大师工作室等配套实训室,总占地面积 2000 平方米,以满足模具智能制造专业群杰出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师资培训以及社会服务需求。模具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文档无纸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等。
(3)建设工业机器人1+X证书制度试点基地。
(4)建设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实训基地。
(5)建设智能制造产线数字孪生实践教学基地。
(6)建设智能制造“1+N”创新实践基地。
86.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1)打造社会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技术改进。打造社会服务平台,针对模具制造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技术标准与规范、技术工艺革新等开展多方合作,瞄准模具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复杂零部件的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注重技术服务项目向教学项目的转化,将模具设备、备料、加工、装配和调试等真实工作案例,应用于结构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组建专门团队开发智能制造领域新技术培训项目。服务永康制造类龙头企业,为企业设计开发员工提升培训体系。开发职业培训模块,面向企业员工、贫困农民、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菜单式”职业培训,年平均培训各类人员2500人次以上。
(2)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服务产业跟踪前沿技术。引入高端人才组建模具智能制造研究院,建立行业拔尖人才中心,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指导企业进行模具制造智能化改造与升级,开展模具智能制造生产数据采集、生产装配柔性化等项目研究,助力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服务。以模具制造生产线为平台,加强模具制造应用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面向模具智能制造类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开展模具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协助完成产品技术改进和创新,突出在新技术应用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