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心理学的魏老师
教心理学的魏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5,285
  • 关注人气:6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广东|真假美猴王:孙悟空的一次重大超越

(2017-12-30 20:02:46)
标签:

文化

分类: 个人文章

《西游记》确实是一部奇书。咱们姑且不说是不是吴承恩真的想到了那么多,是不是有意识地安排的,但是能够带给后人这么多思考,那就是它“奇”的表现。更何况,按照分析心理学的观点,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受无意识影响的。也就是说,即便有些高明之处不是吴承恩有意为之,那也可能是他无意识安排的,或者是他承载了集体无意识并表现了它。不管怎么说吧,能让后人感悟良多,就很了不起。

今天写一篇关于《西游记》的文章。其实我对西游记更是没有什么太深的研究,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是被电视剧“耽误”的一代。因为看了电视剧,就没怎么深入去看书。然而,书与电视剧相去甚远,可以说都不是一个意思。

我觉得,《西游记》有很多条线索,其中一个是孙悟空成长的线索,一个是唐僧成长的线索,一个是消除妖魔鬼怪(我说过,妖是人没有化解的情结),等等。这一篇文章写写“真假美猴王”那一回的事情。网上有过“真假美猴王”的分析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佛祖打杀了真孙悟空,而安插假美猴王后续取经。这很有阴谋论的感觉,好玩是好玩,但是我是不认同的。那到底是以凡人之心度佛祖之腹。当然,我也没有必要去反驳,我只是想从我的本行——心理的角度去分析一下。

正如上文所说,《西游记》的线索之一就是孙悟空的成长,这个和《发展心理学》的心理发展阶段很吻合,这个不是本篇的重点,故而不加赘述。那么,“成长”中最大幅度的成长应该是“超越”。荣格分析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作“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就和“超越”有关。超越功能是一种什么功能呢?它是一种让两个对立面融为一体后进入新的境界的功能。我讲课的时候经常说的,就是一个人内心的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都得到充足的发展,然后二者合二为一,就进入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境界,进入一个超越男女性别限制的新境界,佛、菩萨就是这个境界。超越男女是个比较大的超越,做到比较困难,但是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小的超越是不断发生的,比如曾经纠结的一个事情不纠结了,那也是一种超越。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很多次超越,从不知名的猴子变为大王、从没本事的山猴变为神通广大的妖怪、从肉体凡胎变为不死之身,乃至被炼成火眼金睛,都是孙悟空的超越。而“真假美猴王”中,孙悟空打死了假美猴王,是一次灵魂上的重大超越,同时也是唐僧灵魂的重大超越。之前我曾打比方,唐僧是“外我”,孙悟空是“内我”,那么“真假美猴王”之前,内外嫌隙;“真假美猴王”之后,二者协调,所以如果把孙悟空和唐僧看做一个人的心理的两个部分的话,这次二者共同的超越是一次整个心灵的大超越。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大家还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估计很多人都没有细读,我也是为写这篇文章才深入阅读了一些。

我们知道,“真假美猴王”事件的导火索其实是孙悟空杀了人而被唐僧埋怨,二人争执之下关系破裂,孙悟空离开团队,假猴王趁虚而入。其实,自收孙悟空之后,唐僧和孙悟空之间一直关系不是很好。我前一篇文章说的《十牛图》中“得牛”一图,其注释就是:久埋郊外,今日得渠。也就是说,这个本性啊,掩藏在无意识中久了,不被约束惯了,现在刚刚发现,和意识之间还很不协调。唐山与孙悟空就是这样。孙悟空一直不服管,就像刚抓住的牛一样。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经常被用“心猿”指代,“心猿”就是内心不稳定,上蹿下跳。唐僧代表“外我”,孙悟空代表“内我”,“真假美猴王”事件之前,就是“外我”无法控制“内我”的苦恼阶段。

我们一般都会觉得唐僧很仁慈,我看倒不是如此。唐僧的心倒也不怎么仁慈,他不让孙悟空杀人、伤生,只是遵守佛门的规则,也未必是他内心真的想要的。所以,孙悟空先是在野外杀了第一波人(贼人老大),唐僧的祝词是:“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由此可见,唐僧根本没有什么团队精神,因为犯了错,就完全和孙悟空划清界限了,没有什么担当。为什么如此呢?我觉得归根结底,唐僧还是没有把孙悟空当做自己人。当然,他也没把猪八戒、沙僧当做自己人,不过是幼儿园的老师带孩子一样,工作需要而已。此时,猪八戒、沙和尚与孙悟空之间也可以说是各怀鬼胎,谁也看不上谁。比如“老实巴交”的沙僧在假美猴王打了他之后,他跑到观音菩萨那里告状,怎么说的?他说:“这猴一路行凶,不可计数……”也就说,沙僧看不过孙悟空久了,只是没说而已。

话说回来,《西游记》灵魂人物还是唐山和孙悟空,就像人的心理,虽然有别的情结、原型,但是“外我”和“内我”才是核心。唐僧不把孙悟空看做自己的人,而孙悟空也没把唐僧的话放在心上。唐僧不让他杀人,孙悟空非但不听,反而把那个招待了他们的老人的儿子给杀了,并且把血淋淋的人头提给唐僧看。这不仅仅是不听话了,是挑战!这就是我们“内我”的特点,不好管,不好控制。孙悟空正是表现了这一点:任性。不能把任性驯化住,就永远没法“超越”。此时,唐僧这个“外我”,也就是那个“打牛的牧童”,还很弱小,不是去控制孙悟空,教化孙悟空,而是选择逃避。于是二人就分道扬镳,我们心理学的词“分裂”了。这一点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意识自我(外我)不够强大的时候,就不要去发觉“内我”,不然发掘出来你也控制不住。

真猴王走了,假猴王来了。这个假猴王真的很有意思,据说和孙悟空一模一样,神通也是一样的,连观音菩萨都分不清。既然假猴王和真猴王之间完全一致,没有什么区别,那不就是说假猴王就是真猴王吗?就好比假如一个人长得和我一样,也叫魏广东,行为举止也一样,什么都一样,那哪还有什么真假?那么,假猴王和真猴王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我觉的只能从心理上或者思想上分析一下,那就是真猴王保唐僧,假猴王打唐僧。假猴王打唐僧也是很有意思的,叫做用金箍棒一“砑”,也就是说并没有挥棒猛打,所以唐僧也未曾死。话说回来,假美猴王想自己变个唐僧和猪八戒、沙僧,自己组队取经,这个思想,真猴王有没有?

显然,孙悟空是有这个想法的。截止到目前,孙悟空老是觉得唐僧累赘,老是觉得自己有本事,要是让自己去早回来了。所以说,真美猴王和假美猴王都是孙悟空,是孙悟空的人格面具和阴影两个部分。真假美猴王打上凌霄宝殿,佛祖怎么说?佛祖对众弟子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也就是真美猴王和假美猴王是“二心”,是心理的两面。或者说,假美猴王是真美猴王的“二心”,是孙悟空压抑着没有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最后佛祖一般说法,孙悟空当场打死假猴王,这是不是也象征着孙悟空处理了自己的“二心”呢。

什么原因致使孙悟空收起“二心”呢?估计是沙僧的话起了作用。沙僧去水帘洞找悟空,遇到的是假猴王。假猴王说要自己去西方拜佛求救,沙僧说:“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然后又说了佛祖、菩萨是要把经书交给唐三藏的。如果我们说假猴王是孙悟空的“二心”的象征的话,那沙僧就是代表佛祖、菩萨给孙悟空做思想工作。估计,后来孙悟空明白了其中奥妙,于是收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保护唐僧取经了。应该这之后,孙悟空没有闹过离开团队的事情吧。

为什么说这一回是孙悟空的一次重大超越呢?简单滴说,他看清楚了事情真相,如孔子所说“知天命”了,这不是一个超越吗?或者也可以说,这一次之后,孙悟空才真的一心向佛了,这也是一种超越,因为佛代表的就是心灵的圆满,孙悟空向着圆满归服了,自然也是超越。

为什么说这一回唐僧也是一次超越呢?我觉得不是唐僧最大的成长在于发现佛、菩萨都是自己这一边的,面对孙猴子,自己可以掌控,当然也是可以信赖的。于是,之后他就可以自己教化孙悟空,并放心以来孙悟空了。

对应《十牛图》,在“真假美猴王”之前是“得牛”,人和牛不和,“外我”与“内我”不一致,而且代表“外我”的唐僧还很弱小,控制不住“内我”孙悟空。“真假美猴王”事件,佛、菩萨教育了唐僧,促使“外我”加强;又教训了孙悟空,促使“内我”驯服。于是事件之后就进入“骑牛还家”的状态了,就和谐的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