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东:《十牛图》的心理学意义

标签:
佛学教育 |
分类: 个人文章 |
魏广东原创,转载需标明出处
我在讲课的时候,尤其是讲到象征这一部分的时候,经常会讲我对《十牛图》的理解。当然,《十牛图》就像佛教一样,很深刻,我的理解也是有限的,但是本着理解一点总结一下的思想,我还是把我当前的理解总结一下。
在讲《十牛图》之前,还是得补充一下心理学尤其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知识点,方好接受后边的内容。荣格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意识的核心是“自我”(ego),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同时也是整个心理的核心是“自性”(Self)。“自性”这个概念大家都不是很了解,它本来是佛教词汇,是被我们借用来的。而且荣格似乎也没怎么说的清楚这个概念,不像我们数理化,直接给下个定义。所以,面对“自性”时,很多时候是说者“昏昏”,听者更“昏昏”。我曾经对“自性”做过一个三句话的总结,在此就不赘述了。简单地说,自性很神奇,它有几个特性:第一,它是我们个体内心遗传于祖先的心理部分,人类最初形成的个体具有的能力,所以有一本书叫《200万岁的自性》(就是说人类200万年了,自性一直有)。第二,自性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和谐,甚至能大彻大悟(一般人做不到)。第三,自性既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中心,也是整个心理的中心。相对而言,“自我”则只是意识的核心。第四,这是卡尔夫说的——在荣格的书里我还没看到——“自我”是“自性”发展来的。打个比方,我们小时候老家做馒头要发面,不用什么酵母粉,而是用“老面”,也就是上一波甚至很久以前发过的面剩下的,那么就卡尔夫这一个观点而言,“自性”就是“老面”,“自我”就是新发的面。
前一段时间,我提出了“外我”和“内我”的说法,来对应“自我”和“自性”,大家好理解一些。我现在倒是想从新阐释一下“外我”和“内我”。所谓“外我”就是我们意识觉察的核心,“内我”就是我们无意识中不觉察的核心,似乎还是“自我”和“自性”,但不完全一样。这里我强调“外我”是明处的自己的人格部分核心,套用中国阴阳概念,是阳的,是适应社会的需要的;“内我”是暗处的自己的部分的核心,是阴的,是自己内心的最重要的定海神针,是个体性的。对于儿童而言,只有“内我”而无足够强大的“外我”,所以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成人而言,有强大的“外我”,也有强大的“内我”,但是成人习惯于关注“外我”而忽略内我,犹如佛教所说的,执迷于色性,而忽略了本自具有的佛性。对于成人而言,真正对自己生命有意义的“内我”被掩盖在社会期待下行成的“外我”,于是分裂,于是痛苦,于是没有自我价值感。再打个比方,“外我”就是孙悟空,好动,有能力却不怎么关注佛法真谛;“内我”就是唐僧,稳重而永恒。所谓“外我”与“内我”建立连接,就好比孙悟空心向唐僧,唐僧也成佛了,那就是《西游记》最后一回的感觉了:皆大欢喜。内欢喜,外也欢喜。
这些知识稍微懂点之后,那我们说《十牛图》。其实我遇到《十牛图》是因为搜集“牛”的象征知识而收到的,后来越来越喜欢,越思考越觉得很有深意。如前所述,现在也只是知道点皮毛,需要不断揣悟。既然我理解的也不是很深刻,所以呢我也不讲的多深刻,因为我也讲不多深刻,我就说说用我的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它。
《十牛图》是十幅画,据说是宋朝人根据《六祖坛经》的思想绘制出来的。图里边用一个人物和一头牛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修行的阶段。如果,我们把图中的人物——其实代表的是社会性——理解为“外我”,把牛——其实代表的是个体性乃至动物性——理解为“内我”,这样就好理解了。这可能会有人问,不是说“内我”是佛嘛,怎么又成了牛了,其实“内我”也是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没发展被掩埋了就是牛,发展了被发扬光大了就是佛。
图一名为“寻牛”,画的是一个小孩东张西望在找东西。这个图我经常会问大家,代表的应该是什么年龄段的心理。有的人说是十一二岁,其实是不对的。我认为这应该是三十岁。孔子说“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岁意识发展的很好了,“外我”很健全了,能在社会上适应了、立足脚了。荣格也说三十岁左右人的意识自我发展到最强大的时候。这个图中画的虽然是个孩子,却是代表的成熟“外我”,所以是三十岁。这个时候呢,如图所示,成人都是关注“外我”,但是如果能收到外在的启迪,或者受到“内我”的呼唤而向内寻求,那新的成长也就开始了。对应摆沙盘来看的话,这个时候也就是最初摆的,还是意识层面的比较多。
图二,名叫“见迹”,除了孩子,还有了些牛脚印。也就是经过探寻,“外我”已经发现点“内我”的踪迹了,两个人见面的机会也就不远了。对应摆沙盘,可能要深入一下了,有点无意识被揭开了。
图三,见牛。“外我”和“内我”会面了。就象两个人相亲一样,只是初次见面,还没有正面看,互相还没有沟通,还很不和谐。这个对应摆沙盘,就是无意识已经有所呈现,但是不够深入。
图四,这个叫“得牛”,算是“外我”和“内我”全面接触了。这个图还有一个注解: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或者另外一个注解:久埋郊外,今日得渠。总的来说吧,就是你这个“内我”老被掩盖在无意识中,好比久居于山野的狼孩,与社会规则之间还是矛盾很大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也是很多学习沙盘游戏疗法之后,有人问说分析出无意识怎么办。就是发现了牛之后的表现:驯化它。就像电影《阿凡达》里的那些飞龙,一开始刚把辫子给对方联系起来,肯定还没有协调,怎么办?抓住它不松手。就好比《西游记》里的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的时候,不听话,怎么办?戴金箍。这好比做沙盘,或者做别的心理治疗,发现了自己的情结,怎么办?在生活中控制它。
图五,这叫“牧牛”。就是对于“外我”已经俘获了“内我”,二者有了一定的和谐,但是这个时候要不是地敲打一下“内我”。就像唐僧不是还是要念念紧箍咒一样。这个重庆大足石刻有一副图特别到位,就是牛已经服从于人了,但是人的鞭子还是不松手。我们内在的情结也好,其它心理也好,“内我”也好,被发现之后,就是要不断地自己修通才行。
这个图,我觉得好像这样说更通一些。那就是,牛象征的“内我”发挥力量,同时又要符合一般人的感觉,也就是社会规范,才可以。这才好理解为什么要“驯牛”;也比较好解释某些很有灵性的人却让人很不舒服,我们称之为走火入魔,其实就是他们的“内我”没有符合社会的要求。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个性和社会性都满足才行,才是最高级的。
图六,骑牛回家。“人”、“牛”和谐了,互相支持,“人”指路,“牛”出力,即有方向,又有能量,其乐融融。孔子讲的“四十不惑”应该就是这个状态:“内我”与“外我”一直了,就像夫妻之间一样,同心协力了,别人的话也不能让你们夫妻有矛盾了,也就“不惑”了。内外统一,即“不惑”于内心,又“不惑”于外在。我今年四十了,当然我们不能比孔子这位圣人,但是也略知道了“不惑”。那就是,自己外在想要什么,内心想要什么,都很清晰,内外比较一致,于是别人再说某事能红,某事能火,那就很难惑乱我,因为不需要。这既是有点“不惑”的模样了吧。
传统绘画中的“老子出关”又称“紫气东来”,老子骑在牛背上,应该和这个图相似。有些“老子出关图”还画了牛的缰绳,我觉的这其实就不是很理解这个主题的意义。因为这个阶段,“人”、“牛”合一,“人”往哪想,“牛”就往哪走,这才叫和谐。有缰绳的牛还处于第五个阶段。别的不说,太上老君老子,它的牛还能如此低级?
图七,忘牛存人。这里一个小孩坐在月下,月朗星稀,一片澄明。这里,“牛”不是没了,应该是被“人”吃了和消化了。讲课的时候,有人就开玩笑这么说,其实反而说对了,“内我”已经完全意识化了,完全到了明处了,阴溶于阳了,看到的只是阳,其实融含有阴。这好比太极图的意思一样。
《荣格与炼金术》那本书中的“老国王”(代表“内我”)吃了“王子”(代表“外我”),最后只剩下“老国王”,应该是表现的太极图的另外一半,与《十牛图》表现的是两面。《十牛图》是表现“外我”消化了“内我”,“炼金术”表现的是“内我”消化了“外我”。这个事情呢,就像结婚,一个是男的娶了女的,一个是女的嫁给男的,都是一个意思。
图八,人牛俱忘。我倒是觉得这个图叫做“人牛俱亡”才好一些,啥都没了,“外我”也没了,“内我”也没了。看似“死亡”了,其实是脱胎换骨,进入新的阶段了,我们称之为“超越”。
摆沙盘,摆什么八仙过海、青虫蜕变甚至死亡告别之类的主题的就是这个意思。就人生阶段而言,就是一个阶段结束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将开始了。“炼金术”里有句话,很有意思,大概是说,不经历“死亡”,就不能“超越”。炼金术中炼出“哲人石”其实也经历了旧有物质的死亡才得以实现的。
图九,返本还源。死后新生,进入新的阶段。螺旋式上升,似乎和最初的感觉很像,其实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人了。
图十,入廛垂手。“廛”读“chan”,集市的意思。就是说成了佛之后,反而和老百姓一样,但是却力量无边了吧。这一点也类似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吧。所以说,成了道的人与凡人反而一样,那些怪模怪样的人,似乎很不同凡响,其实恰恰应该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的表现。甚至历代怪异的高僧,往好了想是为了教化世人,往坏了想也不过是博取关注而已。
大概就是这么多,写的很流畅。但是如前文所说,我的理解还很浅,但是我会努力的。为此我还专门请人做了一串《十牛图》的橄榄核手串,前几天去苏州又定了一串,以后不时把玩,有所新得再分享给大家把。另外,我用了我做的沙盘照片,不是说我这个人就多么厉害,就能大彻大悟了。其实这个十牛图既可以是人的修行不同阶段的表示,也可以是不同阶段的过程的表示。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经历了很多个这样的过程的。后一个更高的阶段相比于前一个阶段不就好比是佛相对于人吗。再另外,我既不是佛教徒,对佛教也不是很懂,我常常说的“佛”只是代表“心灵完全和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