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东读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14-01-28 00:03:11)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个人文章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谈论我对这段话的理解之前,我不由想起了另外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对这个事物的阐释也不同,这其中便有心理投射的原因。《论语》一来是博大精深,二来是离我们遥远,三来是言简意赅,所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也各有不同。这些解释可能都已经不是孔夫子的本意了,而是现代解读人打着孔夫子的旗号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我作为一个心理学老师,看《论语》时自然会联系到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有些地方甚至难免牵强,这也是预料之中的。
现在开始正文。孔子说的这段话,一般解释,“质”是质朴的意思,“文”意为文化、文采,合起来讲就是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像粗野之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像宗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虚浮而没有根基;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君子。
这样说固然也很有道理,然而以我的理解,所谓“质”就是人的最本质的部分,或者说是本能的部分,用心理学的词语表示就是潜意识。而“文”本来就与“纹”相通,所以“文”有纹饰、掩盖的意思,属于心理学中意识的意思。我一直认为,所谓文明就是意识对潜意识本能的掩盖和压抑。我们本能喜欢光屁股,对此我们进行了掩饰,穿上了衣服,变成了文明;我们本来见了美女就会两眼放光,对此我们进行了压抑,“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做绅士状,变了文明。所以说,文明就是压抑,而且,文明越发达,压抑越厉害。
按照这样的理解,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这样解释:作为个体,如果让潜意识战胜了意识,把潜意识世界任意表现出来而不被意识约束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变成了原始人般的疯子;如果一个人过于生活在意识层面,而不关注自己内心潜意识本能的话,他就会失去生命力,变得死气沉沉,行为刻板,没有生活情趣。只有兼顾意识与潜意识,使得两方面都能获得足够的关注,个体内心才会更健康,达到较高的人格水平,即所谓的君子。
不管孔子是不是这个意思,反正我是这个意思。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意识,不节制自己本能的表达和满足,这样的人要么是被人耻笑的小人,要么就是精神不正常的疯子。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小气抠门,见了好吃的不管不顾上去就吃,行为举止不分场合,言谈话语难接他人。这样的人就属于意识水平不够的人。至于那街上“冬穿裤衩夏着棉,饭食垃圾宿街边”的所谓的不正常的人,更是意识水平不足的表现,都属于“质胜文则野”的范。不仅生活中有“质胜文则野”的“野人”,心理行业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课堂上疯疯癫癫,又哭又笑;在生活中不顾场合,肆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欲望,应该也算是非正常的人吧。
另外的一种人——“文胜质则史”的人是我们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他们生活在意识之中,追逐着名利、地位这些意识层面的东西,却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像那些工作狂没有生活情趣的人都属于这个类型,他们虽然取得了社会认可的成功,却未必会感到生活有趣,未必有生命勃勃之感。这是因为个体的生命力并非来自于意识上认为的财富、地位和名誉,而是来自于潜意识地本能。只关注意识而不关注并合理满足潜意识本能的话,就会变得呆板、没活力,也就是“史”吧。
所以说,我们要“文质彬彬”,要培养自己的意识,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心理学就是如此吧,我们既要用大脑思考,拷问其理论基础、治疗原理、应用范围和操作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也要投入其中,用心感受,获得真实的体验,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