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2014-01-16 11:52:04)
标签:

情感

快乐

分类: 个人文章

写下这个题目后想起了北京广播电台的宣传词:“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快乐是很简单的事!”还想起了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说法:“小时候,快乐是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很快乐的事。”还有就是网上的各种各样的“快乐哲理”,这都表明着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对快乐方法的探讨。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没有从这些“哲理”和说法中真的找到快乐,恰恰相反,我们似乎感到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确实尝试了很多方法去寻求快乐,比如有人认为升职就能快乐,便自虐式地疯狂工作,以求得上司青睐而获得提拔,然而提拔之后却发现依然快乐不起来;有人认为赚钱就能快乐,便费尽心机发财致富,然而腰缠万贯之后却感觉金钱不过是废纸;有人认为得到爱情就能快乐,可是得到心仪之人激情退去之后,生活依然平淡,烦恼接踵而至。古人还总结了人生四件最快乐的事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且不说这四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那么快乐,即便是真的是人生乐事,然而又有几件让人快乐一个月呢?

快乐仿佛是风中的蒲公英,我们扑过去,似乎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它却飞跑了;或者像一块冰,我们握在手中似乎拥有了它,伸开手看时它已经化了。快乐如此难以捉摸,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德国诗人歌德对此的回答是:“世上最大的幸福应该是人格的快乐!”也就是说,人格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所谓人格的快乐就是内心世界的统一和整合没有心理的冲突所带来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才会持续的更长久,而不是物质世界带来的那种短暂的快乐。

人格快乐的典型代表应该是颜回吧。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古今高士传》上还记载了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进一步阐述颜回为什么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而快乐:“孔子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圃十亩,足以为丝麻。鼓商之音,足以自娱。习所闻于夫子,足以自乐。回何仕焉?’”孔子因为看到颜回生活不富裕,便问颜回为什么不去做官改善生活,颜回回答说自己有一些地和菜园子,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有跟着孔子学习,已经很快乐了,没必要再去做官了。我们看颜回的快乐生活至少得到两个启发:一是快乐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二是快乐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颜回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去追逐世俗认为的快乐,自然也会成为普通人,也就不再拥有属于他的快乐了。

颜回所拥有的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颜回所不追求的正是我们现代人所在意的,这就是我们不快乐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常常误认为物质的满足、名声和官职会带给我们快乐,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满足,所以我们越来越不快乐。快乐终究是一种主观体验,其根源不是外在世界的变化而在于内心世界的感受。我们有个成语叫做“焚琴煮鹤”,就是说把古琴劈做柴火来烹煮仙鹤的肉来吃。记得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某人喜欢养鹦鹉,视之如命,为了讨好上司便选其中最好的一只送给了上司。过了一段时间,此人问上司鹦鹉怎么样,上司想了半天才记起此事,回答说味道不怎么样。同样是琴、鹤,在有欣赏情趣的人那里,会感受到无限快乐;在凡夫俗子那里,则只会感到味道不怎么样。对于个人而言,物质世界或贫乏或丰富,精神修养高的人会在贫乏的物质中开发出乐趣,精神修养低的人纵便是在丰富的物质中却找寻不到幸福。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小时候除了泥巴、木头制作的简陋玩具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玩耍,但是相比于拥有各类电子玩具的现代孩子而言,我们的快乐至少不比他们少。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当人们寻求地位、婚姻、荣誉、外部的成功或金钱,即使他已经获得了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他们仍然感到不快乐,并且表现出神经症的症状。这种人通常被局限在过分狭窄的精神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没有足够的满意度和足够的意义。如果他们能够发展更为宽广的人格,有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神经症通常就会消失。

我们另一个不快乐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是根本原因就是忘记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有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似乎是一句佛经里的话,会有很多种解释,而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按着当初的内心愿望去生活,才会善始善终,有一种人生的完善感和幸福感。人生的道路很长,人生的道路很丰富,我们走着走着就会忘记了当初的目标,会迷惑于缤纷的世界,慢慢迷失了自我,没有了方向。一个没有方向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

看看这个例子: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他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有人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别人继续问道:“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律师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

我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是也和这个律师一样呢,我们不断追求着世人眼中快乐的条件:金钱、名誉、地位,却恰恰忘记了那个真的能带来快乐因素:内心的梦想。我们不知不觉中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之上。不过,这位律师至少还知道自己最真实的梦想是什么,而更多的人似乎根本就没有过梦想。事实上,我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忘记了而已。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时候你是如何憧憬长大后的生活的?是想做一个木匠,做一个流浪者,还是做一个画家?我想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现在看来荒诞不羁的幻想吧。这些看时荒唐的想法正是我们内心最纯真的需要。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受到家人、社会、朋友的影响,开始去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而忘记了童年的梦想。而这些梦想并没有因为我们忘记而消失,它们犹如孤独的孩子存在于我们心中且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它得不到满足,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心理治治疗领域,心理工作者也会发现某些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他们才智出众、富于创造力,然而生活不仅使他们丧失了热情和冒险精神,而且生活本身也完全失去了意义。从前他们认为极重要的事情,现在已不再显得重要。他们的生活似乎完全是空虚的和没有意义的。他们因此而感到抑郁沮丧。造成他们抑郁沮丧的原因正是他们所获得的、所追求的并非是他们所真实需要的。至此,我们应该不难理解某房地产大老板为什么渴望做一个电影放映员了吧?

面对童年时代的梦想或者说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要,并不意味着放弃现实的一切去满足它,我们只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度的满足一下它就可以。比如,你的真实需要是做画家,而你现在职业是律师,这病是不说你一定要放弃律师的职业而真的去做一个画家,你只要知道你的梦想就很好,然后再尽量挤出一些时间来满足它,幸福感自然就会增加。(魏广东,2014/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