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通讯愈便捷心却愈远
(2014-01-15 23:30:32)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个人文章 |
不能不慨叹当今人与人之间的通讯真是太便捷了,
更多的时间里,我们宁愿躲在家里通过手机看朋友们的动态,也不愿意走出去越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表面上看,我们足不出户也掌握了每一个朋友的讯息,而且还可以不时跟朋友搭讪几句,似乎是拉近了和每一个人的距离。事实上,这种网上沟通的沟通效果却是有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仔细思考一下就不难明白,网络沟通除了有一些图片信息外,多数都是文字信息,这样靠文字的沟通只能算是语言沟通。而有的研究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非语言沟通,其中55%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和形体姿态进行信息传递的,38%靠音调来完成信息传递。网络上的文字交流甚至于语音、视频交流,在非语言沟通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这就是网络沟通效果有限的重要原因。
抛开那些科学研究的数据不说,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写字十万言,不如传情眉宇间。可以说,人是感觉性的动物,情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于语言或者文字,来自于彼此的感觉。我们与朋友之间的文字交流再多,也比不上一起逛逛街、见面聊聊天来的亲密。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应该定期约会朋友才能进一步增进彼此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彼此的友谊。
此外,人们的心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在信息模糊的情况下会产生心理投射。所谓的投射,就是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想法放在别人的身上,比如你希望某个人喜欢你,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对方的行为举止也像是喜欢你的样子。当然,投射的前提条件就是信息模糊,也就是背景信息越不清楚我们越容易产生投射,想当年日本核爆炸后引发的国人恐慌那件事情,因为我们不知道其危害到底多大,信息不清楚,我们就容易把内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到这件事上,引发“抢盐”类似的举动。
手机、电话的语言交流尤其是网络上的文字交流,我们对对方所处环境、谈话的背景等信息都不是很清楚,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心理投射给对方,就会想当然地理解对方的意思。举个例子来说,当你讨厌一个人时,他的某些话语你就会理解为对你的攻击,进而更讨厌此人。如果见面交流的话,可能对方的一个微笑,就完全消除了你的误解。鲁迅先生说:“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要想促进交流,化解矛盾,还是要“相逢”才可以。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抛弃现在便利的交流方式,网络、手机该用的还是要用,我只是想提醒朋友们,不要完全依赖于这些交流方式,而是要找时间和朋友们见见面,多参与一些活动,更有利于拉近彼此的心。(魏广东,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