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成行日记(10):语言的发展
(2012-03-10 08:1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文章 |
端端成行日记(10):语言的发展
或许端端语言发展算是慢的,因为作为父母老是着急,尤其是奶奶或者姥姥,恨不得他一夜之间就能掌握所有的语言,能够和大人对话,因此总觉得他说话太晚。我认为,端端的语言发展实际上是很正常的。我清晰的记得,端端出生的当年中秋节的时候,也就是2008年10月份,他四个月大的时候吧,我和他妈妈用小车推着他到大桥那边去玩,忽然间他大声地“啊”了一声,这是他第一次发出单字的声音。但是在这次发声之后,长时间再没有过类似的或者其他单字的声音。大概8个月大的时候(老人说,小孩是“三翻六坐,八爬爬,十个月的时候叫爸爸”,端端似乎都比这个说法要晚一些),端端开始有“吧…吧…”的声音发出,大概喊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又不叫了,并且沉默了有一两个月的时间。1岁2个月之后,端端开始叫“吗…吗…”的声音,似乎是逐渐渐变成“妈…妈…”的声音了,并且这种声音越来越清晰和明确。至于叫“爸爸”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似乎跟叫“奶奶”的时间差不多。2009年11月27号,早晨醒来的时候,我们三个人躺在床上,端端忽然间比较清晰地叫了声“奶奶”,其音类似于“ni’ai…ni’ai”,其时他快一岁半了。相隔两周左右之后的一个晚上,我们三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他妈妈教他说“哥哥”,也是在忽然之间,他就真的说出了“格…格…”的声音,而且十分清晰,随后不久又在妈妈的引导下,会说了“va”(近似于发的声音)。现在端端一岁七个月,他能说的字基本上有五个:妈、爸、奶、哥、发,其它字词并没有新的发展。不过,这五个字他说出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说“妈”的时候,他会绷住嘴唇,然后使劲张开,清晰地说有声“妈——”,并且声音拖的很长,有时候连起来、按不同音调说,就是“妈——麻——马——骂”,虽然并不是按这个顺序,却是都可以说出来;说“爸”的时候,基本上是连着说两个字,而且也是嘴唇先绷紧,然后张开大嘴,清脆地喊“爸——爸——”;说“奶”的时候,也是两个字一起说,只是不是很清晰,有时候可以近似与“奶奶”的声音,多数是“ni’ai…ni’ai”的说法;而说“哥”的时候,很明显是用嗓子发音,嗓门挤压发出“哥——哥——”的声音;“发”字则是唇音,比较接近与“va—— va——”。这些字词,妈妈、奶奶、爸爸,估计他也不是很明确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大人让叫什么就叫什么。
不过端端,一岁之后,就明显能听懂大人的话语了。我们家客厅的垃圾筐是用脚踩一下机关才能开开盖的那种,大概一岁三、四个月的时候,他就能听懂大人让他扔垃圾的指令,过了半个有的时间,他自己就会自己一只脚踩在机关上,一手把垃圾扔到垃圾筐里。一岁四个月之后,我们让他做什么,他基本上都能完成,有时候,他吃手指,奶奶让他鼓掌,他立即拿出手来鼓掌;有时候我不想让他在书房打扰我,就随便给他一个东西让他送给妈妈,他就会把东西远远的举在自己面前噔噔跑到客厅去给妈妈。
而且端端大概一岁四个月的时间,就开始学习爸爸妈妈的动作,比如,每次拿出一个苹果,他都会拿着苹果去厨房,扔到水盆里,意思是要清洗;我们给他放音乐,完了之后,为了不让他摁dvd机子,就关上插座电源,结果他每次不听音乐之后,也要伸着小手到去关电源;现在北京电视都有一个数字接受器,所以用一个遥控器开开电视之后,还要再用另外一个遥控器调台,结果他每次用一个遥控器开开电视后,知道需要另外一个遥控器调台,而自己又不会,所以每次打开后,就把另外一个遥控器给大人。不仅是动作的模仿,还有声音的模仿。端端一岁两个月奶奶刚来我们家时,奶奶每次喝完水会因为水热而发出“哈——”的声音,他很快就学会了这个声音,并且喝完水也发出这个声音,或者看大人喝完水,不管大人是否发声音,他都会“哈——”的一声;现在早晨醒来时,我会大声打呵欠,他也跟着学习。
端端的语言发展是符合一般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的,也可能略晚一些。《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认为:婴儿期言语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一岁末到一岁半) 这主要是理解言语的阶段。即儿童对成人所说的言语的理解在不断发展,但是儿童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却发展得较慢。儿童满l岁,就能懂得成人说出的某些词。当成人说出这些词的时候,儿童就用定向反应或运动反应来回答。例如,成人问:“小猫呢?”儿童就会注视小猫或转头去找小猫。成人问:“饼干呢?”儿童就会把饼干放到成人嘴里。1岁以后,儿童也能说出某些词,但是数量非常少,这只能算是言语交际能力的开始。约从一岁半起,儿童对言语的积极性就大大高涨起来。随着对言语的理解,儿童也开始更多地表现出言语活动。言语交际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从而使儿童的言语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约从一岁半到三岁) 这是儿童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的阶段。在儿童言语发展上是一个跃进的阶段。儿童的积极言语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言语结构也更加复杂化。这就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条件。从1.5~3岁这段时间,儿童的言语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1.5岁以前主要是单词句时期,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
例如,儿童说“帽帽”(儿童常用重叠词,如宝宝、咪咪、汪汪、灯灯等),这可能是说“我要戴帽帽”,也可能是说“我的帽帽给哥哥拿走了”,等等。因此,它不能很好地表达儿童的意思,而且发音也常常有不准确不清楚的情况。去理解儿童的这种单词句也比较困难,即使是父母也包含着许多猜的成分,他们有时借助于儿童的非言语信息,如姿势、面部表情等去理解。
第二,1.5岁以后,儿童的词汇数量明显增加,词类范围也明显扩大。一般认为:1岁左右出现20个左右的词;2岁出现300~500个词;3岁接近1000个词。我国有研究指出:2.5~3岁的词汇为860~1065个。各类研究结果,尽管存在一定差异,但可以看出一个共同趋势,即1岁半以后,在儿童的口语中,除了名词、动词之外,其他各类词,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等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 正是由于上述能力的增长,1.5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了多词句。
第三,1.5~3岁儿童运用句子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1.5岁以后,由于词汇数量的增长,词类范围的扩大,使儿童有了说出句子的可能。虽然这些句子开始时很简单,也谈不上什么句法规则,但毕竟运用句子的能力开始产生了,国内的一些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魏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