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心理学的魏老师
教心理学的魏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00
  • 关注人气:6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会出现民国课本热?

(2010-11-23 12:01:47)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文章
 

魏广东 2010-11-23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小学教材的讨论在网上成为热点之一,据说民国时期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又重新印刷,并且很快销售一空。这件事情其实和当前重读《三字经》的现象是一致的,表明大家修复过去的一种心理。我在这里所说的是“修复过去”,而不是像一些激进人士说成“复古”、“反动”,是有我的想法的。简单的比喻,作为一个人也好,作为一个民族也好,都像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是有根茎叶的,是要有地下水的,那样才可以成活,才可以枝叶繁茂。对于一个民族,譬如我们中华民族,枝叶是当前的样子,而根茎则是我们看得见的历史,也就是我们能够知晓的历史。而地下水则是我们不知晓的历史,就像我们曾经自称十二万年的历史,现在讲五千年的文明。那十二万年的历史就是地下水,虽然我们看不到了,记不起了,但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那五千年的记得起的文明,就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支撑力量。总的看来,要想一个民族蓬勃而有朝气,是离不开根的,是不能拦腰钜断的。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一直强调革命,革历史的命,革传统文化的命。结果,在革去糟粕的同时,也革去了传统文明,“革”去了中华民族这棵大树的“根”。六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开始反思了,开始想把过去“革”断的那部分再续起来,使民族之树重归完整,于是出现了“民国风”、“传统风”。我觉得这是好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难得的优点之一,就是她总是会产生一股力量以保持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延续。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的民族延续五千年而健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我们的民族文化曾经延续五千余年,怎么可能说“革”就“革”的了的呢?

割裂历史,对于民族振兴不利,对于民族中成员个体同样不利。即便是很多人不认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心理都是整个民族过去和现在积淀的结果。就像一滴水能反映大海的特点一样,一个人的存在也是整个民族的缩影。生物学上,我们知道,人从受精卵发展到胎儿,到出生之后翻、坐、爬其实就是人类从单细胞到古猿人到现代人进化的复演。那么在心理学上,人由胎儿时的混沌,到出生后的混沌初开,再到思维的高度发达;从无声状态,到简单发声,到依依呀呀,再到丰富的语言,这些则应该是人类心理进化的复演。所以说人生几十年就像是人类几十万年的缩编版。真因为我们身上具有祖先的印记,所以当我们再听到孔子的时候,再看到《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再把玩宣德炉的时候,并不觉得遥远和陌生,恰恰相反,是一种亲切与熟悉。如果我们在个体的教育中,非要割断过去,甚至否定过去,动辄“打倒孔老二”或者冠以“封建糟粕”的帽子,那么个体将会具有一种矛盾感和分裂感。这个时候个体“自性”的力量就会促使其康复,促使其与过去相连接,于是出现“复古”之风。

民国课本热,热的是民族传统,是民族不自觉的自我修复的表现。我倒是希望我们不仅要重新审视民国那段时期,更要重新审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当然,这并非是主张复古,而是立足于过去,再面向未来。

 

后记:

我觉得我越来越有点复古的思想了,难道我老了?似乎还没老啊。孔子说“信而好古”,我也有点“好古”的感觉。比如讲课,尤其是对咨询师讲课,我越来越觉得像孔子那种教学方式最好。就是组织一帮人,除了集中讲课的时间之外,随时随地都会有探讨和学习,这似乎比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灵活的多,高明的多。几千年发展下来,我们的教育怎么反而不如当年了呢?过去老师就是父亲,除了讲授知识,更多是教育做人的道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现在则不同,上课的时候一二百人,老师说的兴高采烈,学生睡的胡天黑地。下课之后,老师与学生形同陌路,迎面走来也不会打招呼。

前一段时间,山东说要建文化首都,受到不少网上人的非议。我对建文化首都是双手赞成。有不少人遵从这样的逻辑,不管什么事情,先问“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比如国庆的时候,路边上摆放花草,搞点文艺演出,就有人大呼劳民伤财,“没什么用”。但是我要反问一下,难道只有物质的才是有用的?我们搞经济建设,就是为了积累财富而不考虑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比物质的更重要,更关乎到民族的存亡。穷不怕,怕的是没有追求,怕的是没有了精神。而精神是需要有一定的依附物的,文化首都就是一种。当然,至于要把文化首都建到哪则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想,引起热议的原因,更多的是对把文化首都建到山东的不服气,这一点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不要为天下先。如果山东不说建文化首都,而是建孔子故里,那肯定没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