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辕北辙”与“不充分理由效应”

(2010-11-16 17:13:0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文章
 

“南辕北辙”与“不充分理由效应”

“南辕北辙”的故事也是尽人皆知的。在我谈论起这个小故事的时候,大脑里立即展现出了当年小学课文中的插图:一个人坐在奔驰(跑的很快的意思,并非是车牌)的车上,回头再跟一个人说话,似乎再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往北边跑,十分的形象。

这篇小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战国时期的事情。战国如其名,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在战国后期,一度称雄的魏国(也叫梁国)的安釐(念西而不是里)王想出兵攻打赵国。谋臣季梁本来正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讲述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来讽谏安釐王。原文大概是这样说的: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卷皱)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太行山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不知道是否真有这样的人,还是季梁编造出来的。不过如果真有其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是可以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的。比如可以用防御机制的理论来解释,还可以用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改变的“不充分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来解释。态度和态度的改变,是社会心理学里一个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课题,从美国的大选预测到超市里的洗头水产品销售,都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态度和起行为有着相当的关联。

所谓“不充分理由效应”就是人们获得外界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人们认知的协调,也就是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费斯廷杰和卡尔斯密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们邀请了一批大学生参加他们的实现。大学生们被安排完成一个十分无聊的工作,就是一个小时内,将一排螺丝拧进四分之一,然后倒回来重拧。然后,实验者要求这些大学生对等待实验的其他学生谎称实验很有趣,很有意义。而作为协助研究的报酬,一部分学生可以获得20美元,另外一部分学生只得到1美元。结果发现,那些获得20美元的学生认为试验枯燥无聊。而只有得到1美元的那部分学生,他们却真的认为一小时的实验工作是有趣的,并且表示愿意参加类似的实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些获得20美元的人认为自己说谎的原因是为了20美元,所以会保持原来的态度。而那些获得1美元的学生如果仅仅为了1美元而说谎会显得十分愚蠢,于是他们改变了自己对实验的态度,而认为实验确实有趣,这样他们心里也就会舒服了。这个实验也说明,即便是暂时的行为改变(对于这个实验就是口头上认为实验有趣),也会引起人们的态度变化。

回到“南辕北辙”这件事上,那个去楚国而往北跑的人,如果认可去楚国应该往南跑,那么他自己的行为就会表明自己很愚蠢,认知就会出现不协调。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心理平衡,那他只好认为往北走是对的,并为此找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有很多这种情况,就是当我们做了一件蠢事之后,我们很少会承认自己愚蠢,反而找一些借口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比如,被某个路边上的骗子骗去了钱,往往不会认为自己办了傻事,反而说破财消灾或者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之类的理由。

与“不充分理由效应”相对的,就是“过分理由效应”,这个对于我们教育孩子很有帮助,所以也介绍一下。所谓“过分理由效应”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得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是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等,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就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为此,心理学家德西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破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获得1美元奖励的大学生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有钱可赚的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无钱可赚的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没有获得奖励的被试者在第三阶段,会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也就是说,那些有外在奖励的人本来对题目有内在的兴趣,但是因为外在金钱奖励而使得做题是为了赚钱了,所以当没有钱的时候,也就没有做题的兴趣了。

人们教育孩子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本来孩子学习很好,考了个好成绩,家长便给予了某种奖励,长此以往,会是孩子的学习目的变为追求奖励上去了。一旦奖励不存在,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还有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很好利用了过分理由效应的故事。

在一个大杂院中,一群小孩子做着自己最喜欢的游戏,他们互相追逐、打闹。孩子们的喧哗声害苦了上夜班的邻居。虽然屡次干涉也全然不起作用,孩子们很快就在游戏的兴奋中把吵闹影响别人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邻居只好向朋友求助。朋友来到吵闹着的孩子们的面前,告诉他们,谁的叫声最大谁就可以得到比别人多的钱。于是,孩子们放开了嗓门大叫着。最后,他们有些得到了5角,有些得到了3角,有些只得到几分。第二天,孩子们希望得到更多的钱,又开始拼命地大喊大叫,可是,无论他们如何喊天喧地,都没有得到一分钱。孩子们觉得自己遭到了“不平等待遇”,费劲喊了半天都没人给钱,感到很失望,于是,都不愿意再喊叫了。邻居的朋友终于帮他找到了“制止”孩子喧闹的办法。这个事件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将小孩子们对喊闹本身的兴趣转到了对金钱的兴趣上。而孩子们一旦得不到金钱,对喊叫也就失去了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