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马过河”与“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

(2010-11-23 12:06:2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文章
 

魏广东 2010-11-23

小学课本对人的影响确实十分巨大,所以教育部门决不可轻视小学课本的编写。我现在三十几岁,小学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课文历历在目,如影随形。每当回忆起这些课文的时候,还会想起当时上课的情景,想起有点久远的老师和同学。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似乎当年也是要求背诵的,现在虽然还记得故事情节,却是背不下来了。从网上搜了一下,把这篇课文原文转摘过来,也算是一次复习:

小马和他的妈妈住在绿草茵茵的十分美丽的小河边。除了妈妈过河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食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在妈妈的身边寸步不离。他过的很快乐,时光飞快地过去了。有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小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驮着粮食飞快地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淌过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犹豫中的小马一抬头,看见了正在不远处吃草的牛伯伯。小马赶紧跑过去问到:“牛伯伯,您知道那河里的水深不深呀?”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体笑着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马高兴地跑回河边准备淌过河去。他刚一迈腿,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啦。”小马低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小松鼠翘着她的漂亮的尾巴,睁者圆圆的眼睛,很认真地说:“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小马一听没主意了。牛伯伯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这可怎么办呀?只好回去问妈妈。马妈妈老远地就看见小马低着头驮着粮食又回来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就迎过去问小马。小马哭着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安慰小马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马和妈妈又一次来到河边,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小马深情地向妈妈望了一眼,心里说:“谢谢你了,好妈妈。”然后他转头向村子跑去。他今天特别高兴,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记得小的时候学习此文,感到的是小马的幼稚。那时候似乎自己更聪明,比小马更明白道理,知道应该自己尝试。今天重读此文,最触动我的部分却是小马妈妈的教育方式。她先是鼓励小马自己去做事,待小马遇到困难中途折返的时候,她没有给他批评,也没有简单告诉他答案,而是带领他来到河边,让他自己亲自尝试。这种启发式的教育,太值得父母们学习和借鉴了。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马妈妈的教育,而是小马认知方式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所谓认知方式,就是个体对外界信息加工的习惯性方式,不同的人获得相同的外界信息,他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由于认知方式不同所致。认知方式类型的划分有很多,其中一种划分是“场依存—独立型”。

场独立性和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后来研究发现,场独立性与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场独立性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依存性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场依存性和独立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学习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的人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并且成绩较好。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的人一般比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小学课本中的小马,肯定是一匹认知方式为场依存性的马。他容易受到别人意见的影响,而不是独自作出决定。我们小学学习的时候,是以小马为反面教材的。这样也不对,小马有小马的优势,那就是他善于征求别人的意见,而且和别人会容易相处,你看他多有礼貌啊,见到老牛就叫“牛伯伯”。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外一篇小学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原文如下: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个种葫芦的人显然是场独立性的人,不大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也有不好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