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文章 |
“生”与“死”始终是人类的两大哲学课题,也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两大人生问题。有不少人,基本上重复着“稀里糊涂生,无可奈何死”的道路,始终也没有明白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老人家说这话的语境似乎是因为一个学生在请教他关于死后的事情,言语之中有些情绪在里边。我想孔老夫子一定也是思考过死的问题的,只是他更强调尽“人事”,所以不愿意学生讨论太多“鬼事”。不知道孔子是如何思考死亡这件事情的,我倒是忽然有些感悟,于是便记录了下来。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时母亲将我暴打一顿,或者训斥一番,之后我就会有一个闪念,如果我死了,她肯定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肯定会十分的伤心。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我的潜意识中似乎就有经有这样的认识,死亡是引起别人关注和证明自己重要的最好的途径。即便是现在,三十多岁之后,头脑中也还会有这样的念头:如果我死了,妻子会多么伤心,父母会受到何等的打击啊。这或许也是一种内心中论证自己重要性的一个方法吧。好在,我的这些念头进入了意识之中,而非是潜意识里,不然的话,可能真会用死亡这样的一个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重要,引起旁人的关注。
不少人举足赴死是心怀愉快的,至少没有想象中的恐惧。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大脑中一直隐现电视中英雄的话语:“死亦何惧,生亦何欢?”是啊,生不被人所重视,又有什么高兴的?死亡可以名垂千古,引起众人嚎啕,不亦是美事一桩?我倒不是想用这样的推理来论断英雄们的心理,民族需要英雄,我也崇拜英雄。我想说的不过是凡人。不少人出生的时候就出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我妻子的一个小时候的朋友就名“X可可”,就是说已经有了哥哥,她是可有可无的。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给这样一个孩子命了这样一个名字,真是对孩子有很有好处的,因为,这样显然是把父母潜意识的东西意识化了,不至于使得父母对孩子产生病态的对待,也不至于是孩子真的出于可有可无的感受之中。倒是不少没有被以“可可”命名的人,实际上就是生活在一个潜意识的可有可无知之。兄弟姐妹之中,有的人以长占据家庭重要位置,有的人以幼获得父母格外关爱,唯有自己,不上不下,不长不幼,干活有老大,邀宠有老小。父母的看待似有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存在是否有价值。当然,也有的未必是出生顺序所致,有的可能是父母在忙着别的所谓的更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的存在。于是乎,不少这样的人一生的目的就一个,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如果问题严重,就是病态的折磨自己,似乎只有这样,父母(或潜意识的父母)才会关注到自己。当然,死亡则是引起父母(或潜意识的父母)关注自己最大的筹码。
我们生活中确实发现一些人是“找死”,有的跳楼、跳水、卧轨;有的则是为自己创造各种死亡的机会,比如疯狂开车或酒后驾驶;还有的则是用疾病来帮组自己实现死亡的需要,无缘无故的害病,而且总是难以医治等。对于这些人,细细追究,却是是有不少人是在婴幼儿时被父母忽略的,甚至是一直被忽略的。或许他们已经有了被忽略的情结,因此难耐寂寞,难以忍受不被关注,甚至以“死亡”来寻求最大的被关注。在这些人心中,被关注比生命还要重要。写至此,心中颇觉悲哀。
所以,死,可能是死者最具轰动效应的广告;可能是证明死者价值的途径;也可能是对父母最好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