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盗梦空间》里的一点心理学启示

(2010-10-26 22:25:5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文章
 

《盗梦空间》里的一点心理学启示

——谈谈积极想象的危险性

刚过去的周末,和爱人一起去看了美国人拍的《盗梦空间》,看的过程之中紧张不已,看完之后赞叹不已,以至于现在还时常会在睡前、醒后回想故事情节和逻辑关系。由衷的佩服美国人的想象力,更佩服他们的学术精神。因为这部电影看似异想天开,实则显示了很多心理学的内容,真是一部不错的心理电影。

在《盗梦空间》里,我认为一共有五层梦,整个电影是第一层梦,所以在电影结束的时候那个陀螺并没有停下来;开着大巴车,下着雨,那是第二层梦;在宾馆里都睡着了,那是第三层梦;那个雪山里的城堡,是第四层梦;海边的城市则是第五层梦。最后为了实现回到现实中来,必须所有层次的梦同时破碎,从而实现穿越,回到现实。如果第二层梦里已经死亡,而在更深的层次里还存在,则无法回到现实,也就进入潜意识无法出来。到底有没有梦中梦,我倒不是很清楚,那么如此之多层次的梦就更没有人研究过的它的真实性了,也不是我想说的内容。我想说的是,男一号(就是雷昂·那多扮演的那个人)在大家进入那个下着雨的梦中的时候,告诉大家,如果在梦中死去,就会进入潜意识的边缘,不能回到意识之中。就像他和他老婆一样,一直在梦中度过了五十多年,才回到意识中;也像那个老板,最后成了橡皮似地老头子了,还没回到意识中去。电影之中的表现,进入潜意识边缘,不能回到意识中去,似乎就是睡不醒。不过,雷昂·那多也说了,跑不出梦境就是整天生活在无意识中。那么,整天生活在无意识中是什么样的?我想不应该只是睡着了,而应该是心理病态,或者就是精神疾病吧。

毫无意识,完全生活在潜意识中,那是精神病人,人数不多。倒是有不少人,大多数时间中生活在意识之中,所以他们能够工作,能够学习,能够正常生活;一小部分时间生活在或者说沉溺于无意识中,表现出病态,并且甚至喜欢这种病态。比如有些人不停地参加不同的心理培训,在课上反复表现同一种心理病态的样子,这就很可能是沉溺于无意识的表现。这种沉溺其中,有点像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积极想象。所谓积极想象,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主要技术,一种对于无意识和自主性意象的主动沟通。也就是意识与无意识对话的方法。对于病态的人,就是在意识与无意识对话过程(积极想象)中,意识被无意识压制了,失去了意识,进入了无意识,成为病态。

关于积极想象,荣格发现,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人们早就不知不觉地使用它,这一心灵的展开过程,也从多个领域在不同层面描述和使用,如炼金术、艺术创作等” 。荣格认为,积极想象,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果是言语性的话,就是病人和一个无意识中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想象性的对话,对话的内容由医生或者病人记录下来,以供分析。说到这里,现在流行的“意象对话”是不是有积极想象的影子呢?而非言语的积极想象,则是指病人把自己想象的东西用绘画、雕塑、悟到或摆弄沙子的方式表现出来,再由医生对此分析和判断。如此一说,沙盘游戏是不是也是积极想象的一种呢?

如前所述,现在流行的“意象对话”和积极想象还是颇有相似之处的,都是与无意识进行对话。或许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意象对话强调了对意象的干预,也就是改变意象,如把破房子变成好房子等。因此,荣格所说积极想象容易出现的问题(危险性),意象对话也很可能出现。荣格指出,积极想象技术要慎用(现在几乎没人用),因为积极想象有这样几个危险:

第一,正如荣格所说,积极想象可能不会导致积极效果,因为它很容易可能变成弗洛伊德所说“自由联想”,从而使病人陷入到自己的情结中不能自拔。

第二,积极想象还容易使病人会专注于美学欣赏,比如在沙盘游戏中,不断的把沙盘作品搞的很漂亮,或者在意象对话中只关注想象画面的美观等等。这样病人就无法对积极想象的内容进行整合,起不到治疗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发展,使他们更多的沉浸于内在的精神世界中(无意识中)难以自拔。这有可能导致患者不仅与外界隔绝联系,甚至会完全抛弃客观世界,只保留在主观世界(无意识)里。就像《盗梦空间》里男主人公的妻子,把对现实世界的记忆锁起来了,只想待在梦里,那么结果就是成为病态或者精神病(电影里边只是表现睡着了,那肯定不对)。那些沉浸于某种情绪之中,并且不断追求这种体验(当然是无意识中的追求),其实不就是积极想象的危险后果吗?还有的人学习意象对话之后,无法摆脱意象情境,不也有一定相似之处吗?

第三,荣格认为,更为可怕的是,过多的无意识材料在积极想象中接连涌现,有时会压制意识心灵,导致严重的心理疾患。

这是积极想象的危险性,也是意象对话的危险性。不过,说它们危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不学,不用了,而是要慎重的使用。

此外,荣格认为,不论什么方法,不论怎么分析潜意识,最后必须实现意识和潜意识的整合,才是完全个性化,才是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那么,我们即使不能完全实现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不能完全实现个性化,不能毫无心理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少有点心理问题,少一些心理冲突和烦恼,部分的饿实现个性化。怎么做到?那就是无意识一定要与意识结合起来,进入无意识之后,一定要再回到意识中来。

所以说,学心理学的也好,进行心理治疗也好,我们不能自虐式的沉溺于无意识中,需要回到意识中来,要实现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而不是,因为学了无意识就只关注无意识,而不考虑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